孔子的“三步识人法”,从内在到外在,从根本到技巧,都有涵盖,值得我们认真学习领悟
中国文化是德型文化,以尊德性著称,道德的提倡和践履贯穿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更以其牢固而发达的道德体系而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路径。早在春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以德为本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以礼节制,加强道德修养,采用正己正人、推己及人的办法来从根本上达到执政为民、完善吏治的目的。孔子的德政思想对现今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建设有不少可资借鉴之处。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食品品种很丰富,而且对饮食也已经很讲究了,孔子的饮食观很具有代表性。明代张岱《圭饕集序》中写道:“中古之世,知味唯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精细二字,已得饮食之征。至熟食,则概之失饪不食;蔬食,则概之不时不食。四言者,食经也,亦即养生论也。
孔子在谈到仁的时候,经常涉及到君子和小人。有一种观点认为,“孔子的所谓‘君子’,已经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社会等级分类了,而上升到对于人的整体理想要求,这就是说,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你怀仁、行仁,那么你就是‘君子’,否则你就是一个‘小人’。由此可知,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已经超越了阶级、等级的意义。”
读《论语》,通晓为人处世规律,看淡生活的跌宕起伏,成就谦和儒雅的自己
庄子讲记
逍遥游
墨子
老子
韩非子
弟子规讲解
《儒家伦理新批判》之批判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