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毫落纸,方寸之间尽显万里江山,但时光洗礼,古籍书画难免残卷蒙尘。从尘世谷底,如何打捞起那些面目已非的美好,仿佛是照在书画修复装裱师李广来心头的一道光影,让他沉迷至今。
陵川书鼓砖雕散见于陵川县全境的古式民居以及庙宇、道观等建筑上,以潞城镇较为集中,且保存完好。这些砖雕图案多位于房屋挑檐下墀头的上方。书鼓砖雕反映的人物和内容多来源于当地非常兴盛的陵川鼓书的传统书目,图案以鼓书说唱中的主乐器扁鼓为主,以其他人物情节图案为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寓意吉祥,表达多种美好愿望。
墀头是中国传统建筑构件之一。简单说,就是房屋山墙至檐口突出部位,远远望去,像房屋昂扬的脖颈,而装饰手法常用的是砖雕。中国砖雕历经千年演变,技艺炉火纯青,文化沉淀厚重,风格流派众多。
如果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源泉,书法则是中国艺术的源泉。了解中国艺术的第一步,就是对汉字发生兴趣。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书法,追求形与神的统一,笔法丰富而灵活,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字和艺术,蕴涵丰富。
“匠”为人技,“心”为情为念。50多个春秋,刀作笔、砖为纸,在楼阁亭台中用心“雕文化”“刻人生”。
嫁妆瓶俗称为“掸瓶”,是清中晚期到民国期间汉族传统婚俗中女方陪送的瓷器花瓶。所谓“掸瓶”,即是放鸡毛掸子用的,也可作陈设品,因其出现于嫁妆中,也叫“嫁妆瓶”。
清代景泰蓝麒麟,清代青釉瓶,清代白玉杯
在书法艺术的木桶效应里,决定盛水量多少的那块木板,往往是“道”而不是“器”。“道”是袅绕在书家胸臆间的学养、气质、禀赋、情感、思想等,被技术法则吸释后演化为作品的气韵、风骨、神采、意境等无形却有形的存在,“器”是可以用毛笔表现出来的所有技术语汇。“道器并重”才是书法的本质。
近年来,在国学热的带动下,古琴渐渐被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古琴制作技艺也蒸蒸日上。古琴演绎、斫琴、研究……逐渐兴起的“古琴热”为城市,为生活平添了几许韵致与风雅。
由于地缘和馆藏宗旨的原因,潮州木雕是广东省博物馆最具地方特色的珍藏品类之一,共有藏品2000余件。常设“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展出木雕实物200多件(套),分源流、制作、艺术、器用、欣赏五大部分,复原传统潮汕民居的厅堂、卧室、书房等场景,生动再现了木雕制品在潮汕民间传统社会生活中的陈设应用,通过浓郁的潮汕文化氛围,让观众感受潮州木雕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意蕴。
年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活动主题为“非遗传承,健康生活”,口号是“非遗传承进万家,健康生活你我他”,“非遗代代传,健康常相伴”,“传承文化瑰宝,守护自然之家”。嵩山木雕始于先秦,形成于唐宋,精彩于明清,民国时期至上世纪70年代为沉寂期。
《梅花三弄》是一首具有符号意义的中国古曲,原为晋代笛曲,后在唐代被颜师古移植为古琴曲,通过古琴谱传承了下来。目前所见存世最早谱本见于明代1425年刊布的《神奇秘谱》,并有40余部琴谱著录流传,内容或有变异,但其中仍很能看出汉魏乐曲结构布局的一些影子,可以说,这支曲子是很难得的“音乐化石”了。
“虚怀霁月·王鸿勋、周志龙、沈舒作品展”于12月3日在“水立方”开幕,此次展览由北京文化发展基金会艺术总监徐航策展,中央美院副教授周青担任学术主持,共展出三位艺术家近百幅作品。任启亮、胡正跃、周青、王鸿勋、周志龙、沈舒分别致辞。
香云纱是广东珠三角地区生产的一种古老的染色面料。繁复的制作工艺以及特殊的丝绸质感,使香云纱享有“软黄金”的美誉,历史上曾卖出过十二两白银一匹的天价。作为广东独有的文化瑰宝,香云纱染整技艺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西民居砖雕中有许多吉祥图案,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件“五福常存”砖雕作品,由四只变形夸张的侧飞蝙蝠围着一只大的正飞蝙蝠,组成一个圆形图案,称“福中有福”,意为众多幸福中还有更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