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根深则树茂,源远则流长。
《朱子家训》用既通俗易懂又讲究语言骈偶的形式,以警句、箴言来阐述主张,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它自明末清初问世以来广为官民津津乐道,被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代至民国年间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流传甚广,至今仍如警世名言一般,言犹在耳。
唐朝不仅自己拥有璀璨的文明,而且深度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近处的东亚、东南亚,将大唐视为天朝上国,唐朝所建立起的文明,成为它们争相仿效的对象;远方的欧洲,以能够与唐朝贸易为荣,各国贵族也将穿中国丝绸、饮中国茶作为身份的象征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叶深深融入中国人生活,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代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船古道,到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茶穿越历史、跨越国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尊重师道,就是尊重当人自性。重振师道,无疑乃当今之要务;师道之隆,必然为天下之福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古丝绸之路的开通,对古人的生活影响巨大,仅就饮食文化而言,即便现代饮食中仍少不了“胡风”的影子。
儒家倡导“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主张“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这种“和合”理念同“上海精神”有很多相通之处。“上海精神”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同和支持。
好的家风就像一种无声的教诲,不但能沉淀美德,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
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上,江河哺育着城市文明。作为水源,黄河对河南是最慷慨的。
让高雅的书法艺术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明一道走进老百姓家庭,通过好的文艺作品来耳濡目染、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让优秀的“家风、家训、家规”融入千家万户。
节约是一种传统美德。悠悠历史长河中,勤俭节约历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名人事迹、典故、诗词歌赋中均有体现。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春节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不过,在唐朝,老百姓并没有“春节”的概念,新年的第一天叫作“元旦”“元日”等。在唐朝,大年初一,在京城的大臣们必须进皇宫给皇帝拜年,这是当时的一个重要活动,叫作“元日朝会”。
儒家学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多数史部与集部内容的灵魂。它具有理论自身的自洽性和理论运用的恒久性这两大标示理论成熟和科学的特征。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瞻观当下,其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它既是人类个体修养心性的根本大法,也是人类整体科学治理的有效方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