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传补注》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妇女行为的书,作者是西汉的儒家学者刘向。王照圆的注本是最有名的列女传注释,此次是第一次出版。
下集二十五卷,宋杜大珪编。半叶十五行二十五字,左右双边,白口,双鱼尾,中缝上方偶记字数,中标琬琰几及叶次,书口下间有刻工。题「眉州进士杜大珪编」。前有绍熙五年(1194)杜大珪序。
明李日华著。此书原为20卷,今存8卷。为作者自万历三十七年(1609)三月十日起,至四十四年十二月四日止的日记。所记内容,多为书画及自作书画与题咏,其他所记时事、异闻、游历只占十分之一左右。
清浙江秀水人,字黼辰,号丹山。康熙二十年举人,官安吉州学正。
兆云字元桢,麻城人。是编录明一代文士,起於洪武,迄万历。仿《昭明文选》之例,其人见在者不登。每人各详其事迹与所著作,凡四百二十三人。又补遗四十四人,共四百六十七人。其叙述颇无法则。如《刘基》一传至二千言,所记皆望气占梦,委巷流传之事。惟《传》末附所著有《刘诚意伯集》一语,并所著《犁眉公集》亦漏载。此自小说家言,何关文苑。又《凌稚隆传》称其纂辑《五车韵瑞》,大为词林诸公所鉴赏,亦未免滥美矣。
前后有五部。一为嘉庆十七年(1812)敕撰,十九年(1814)殿刻;满汉合璧,分48卷,48册。二为道光十六年(1836)敕撰,十九年(1839)殿刻;满汉合璧,72卷,72册。三为道光二十九年(1849)敕撰,分汉、蒙、满三种文本,各24卷24册。四为咸丰九年(1859)敕撰,殿刻本,汉文24卷24册,满蒙合璧本48卷48册。五为光绪十年(1884)十二月敕修,接咸丰本续纂。因进展缓慢,直至宣统三年(1911)六月仍未完成,可能仍在国史馆档案中。
《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1卷,编者佚名。进士题名录是科举时代十分盛行的一种书籍,它的出现早在北宋,但留存于世的宋代进士题名录,仅有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的王佐榜和理宗宝祐四年(1256)的文天祥榜两种。
清陆陇其撰《三鱼堂日记》十卷,起于清顺治十四年,终于康熙三十一年,内容涉及道路里程、时局世态、人际交往、友朋议论、读书札记等诸多方面,从个体视角详尽地记录了清初社会的许多侧面,对于今天研究清初理学思想、河漕整治、土田赋税、圈地、逃人、捐纳、吏治、科举等,均有独特的资料价值。
李元度(1821年-1887年),汉族,湖南平江县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号天岳山樵,晚年更号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学者。
明商汝颐编。商汝颐,淳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及仕履不详,乃商辂之孙。商辂字弘载,号素庵,曾任兵部、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在内阁多年,后因宪宗时宦官汪直专权,辞官家居十年而死。乃明有名大臣,卒谥文毅。
清代前期人。名儒张伯行之子。举人。初以父荫任户部员外郎。历官江苏按察使,安徽巡抚,漕运总督,河东河道总督。长于治河,屡赴南河,协办防务。少时读其父著作,研究性理之学。卒后赠太子太保,谥悫敬。
三卷。清钱大昕(1728—1804)撰。大昕字晓徵,号辛楣、竹汀居士,自称潜揅老人,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学识渊博,兼通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历算、舆地、氏族、官制、典章、金石之学,尤长于考史。
大昭字晦之,一字竹庐,嘉定(今上海)人。嘉庆初举孝廉方正,赐六品服。钱氏谓注史当以达事为主.鉴于服虔、 应劭注 《汉书》 及裴驷、徐广注《史记》仅限于训诂,未能融会贯通,故博采经史纪传,墓铭碑碣,折衷群疑,以成是书。
《辽史拾遗》是补充、注释 《辽史》的重要著作。清厉鹗撰。书成于乾隆八年(1743)。有汪氏刊本、《四库全书》 本。
李文田(1834-1895)字畲光、仲约,号芍农、若农,广东广州府顺德县均安上村人。咸丰九年(1859年)已未科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放江苏、浙江、四川乡试主考,提督江西、顺天学政。入直南书房,官至礼部右侍郎、工部右侍郎。勤于治学,是清代著名的蒙古史专家和碑学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