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张自勋撰。二十卷,又《校正凡例》、《附录》各一卷,《汇览》三卷。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是书摘列《通鉴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校正凡例》列朱熹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附录》备列朱熹论《通鉴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有关序文,证明其书不但分注非朱熹手定,即正纲亦多出其门人赵师渊之手。《汇览》则列增删正纲的三千六百四十余字,订正分注的四百四十余字,为改正之本。而本书则发明改正之因由。分注不能悉载,《汇览》仅改岁首年号、君名、谥号之类,由于文字太繁,其他所当改者,则散见于本书之中。作者以为义详《续麟》,辞载《汇览》。二者详略互见,相辅为用,可相参阅。
吕祖谦(1137年4月9日—1181年9月9日),字伯恭,婺州(今浙江省金华市)人,祖籍淮南寿州(治今安徽凤台县)。郡望东莱郡,人称“小东莱先生”。南宋理学家、文学家,许国公吕夷简六世孙、仓部员外郎吕大器之子。
北宋司马光撰。30卷。元丰七年(1084年)随同《资治通鉴》修成奏进。《资治通鉴》一书,卷帙浩繁,司马光恐读者难于检寻,在纂修时,提纲挈领,撰成此书。体裁仿年表旧例,年经国纬,标举事目,采书中精要之语,置于其间。
许重熙(1582-1660),字子洽,晚号东村八十一老农,江苏常熟人。考许氏和钱牧斋是同辈人,则约生于万历十年(1582)前后。
四十卷。南宋熊克撰。克字子复,建宁府建阳(今属福建)人,生卒年不详。绍兴进士。历任校书郎、起居郎兼直学士院、知台州等职。卒年七十三。好学能文,博闻强记,尤熟于朝章典故。曾著《九朝通略》、《中兴小纪》、《诸子精华》、《官制新典》等。此书原名《中兴小历》,诸人讳高泉 (弘历)而改。按年月日编载建炎元年 (1127)迄绍兴三十二年 (1162)共36年史事。取材广泛,上援朝典,下参私记,见闻较切,有诸史未载的原始资料。缀辑联贯,颇具条理。然失误亦多。作者附和偏安和议,对李纲、韩世忠、岳飞诸人抗金活动颇加诋抑。原书久佚,今本系四库馆臣从 《永乐大典》 中辑出。又有 《广雅书局丛书》本、《国学基本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本及清光绪年间廖廷相据巴陵方氏传抄本参考宋史等之校刊本、《四库全书》本。
《皇明从信录》是明陈建辑,沈国元订编年体史书,四十卷。采邸钞实录,仿《通鉴》著《皇明通纪》,起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反元,至统一全国为《启运录》。后续编《靖难记》至《武宗纪》。又补嘉靖、隆庆两朝。浙江秀水人沈国元合并原书,并补万历朝, 改题今名。前有陈建、沈国元序,总例。
史籍考辨著作。宋末元初胡三省撰。12卷。司马光《资治通鉴》出,南宋蜀人史炤为之作《通鉴释文》30卷,然多谬误疏漏。又有托名司马康的海陵本《释文》及蜀费氏进修堂本《音释》,皆蹈袭炤作,乖舛弥甚。胡三省既撰《通鉴音注》,恐前人注释讹谬相传,疑误后学,因作是书刊正之。三省字景参,一字身文,台州宁海(今属浙江)人。宋宝祐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生平深好《资治通鉴》,著有《资治通鉴音注》、《资治通鉴释文辨误》及《竹素园稿》。
《两朝从信录》是明代沈国元撰写的史料。共三十五卷,崇祯年间刻本。《两朝从信录》记载史事起于泰昌元年庚申(公元1620年),终于天启七年丁卯(公元1627年)。全书以年月时间为纲要,依照年月排列史事材料,注重据实反映。其内容主要是泰昌、天启年间的邸钞公奏。因为作者对这些邸钞公奏或者全文照抄,或者酌情摘录,并且只叙述文录而不作丝毫创作,所以这部著作命名为“从信录”。
国朝徐文靖撰。文靖有《禹贡会笺》,已著录。是编盖作於孙之騄考定《竹书》以后,亦因伪《沈约注》为之引证推阐。首仿司马贞补《史记》例,作《伏羲神农纪年》,题曰《前编》,而自为之注。多据毛渐伪《三坟》,殊失考正。次为《杂述》,述《竹书》源流,皆不入卷数。其笺则仿诸经注疏之例,发明於各条之下。盖文靖误以《纪年》为原书,又误以其注真出沈约。故以笺自名,如郑玄之於毛苌也。然其引证诸书,皆著出典,较孙之騄为切实。而考正地里,订正世系,亦较之騄为详晰。如坊本误於外丙元年后系以小庚五年、小甲十七年、雍己十二年、太戊三十五年,乃继以二年陟。盖旧本颠倒一页,重刻者因而仍之。
努尔哈赤追尊为清太祖。早在天聪十年(1637)皇太极敕修,顺治。康熙两钥几经修订草成。乾隆四年(1739)改修编定。用满文追述努尔哈赤以十三领绵甲起兵,覆没九姓联军,横扫四路劲旅,雄据辽沈,奠定清朝基业。始自满族发祥传况,历大臣劝进、上尊号, 祭天、堂子、诸祀典,起居、亲自征讨,设八旗兵制,创制满洲文字,定国政、立法制,置理政机构听取诸大臣谏诤,以及树二木体察民情,设固山额真以下牛录以上各官制,设八大臣、副八和硕贝勒共理国政,乌喇,鞑靼、叶赫、辉发四国兴废本末,迁都筑城、建立宫室,始兴屯田、立法互市,公主下降,诸国灾异,抚驭蒙古诸部落,训诫皇子、贝勒、公主,颁示兵法,酒戒,建诸神祠等等。凡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均有记载,是研究清史、东北地方史、民族史的珍贵资料。
明高汝栻撰。汝栻字中岩,号时翼,浙江钱塘人。
宋陈均撰。均,字平甫,号云岩,莆田人。端平初有言是书於朝者,敕下福州宣取,赐均官迪功郎。
旧本题元陈桱撰。桱,字子经,奉化人,流寓长洲,后入明为翰林编修,以附杨宪,迁待制,见《明史》宪本传。题元人者误也。桱祖著,宋时以秘书少监知台州,尝作书名《历代纪统》。其父泌,为校官,又续有撰述,世传史学。桱以司马氏《通鉴》、朱子《纲目》并终於五代。其周威烈王以上虽有金履祥《前编》,而亦断自陶唐。因著此书,后。首述盘古至高辛氏,以补金氏所未备,为第一卷。次摭契丹在唐及五代时事以志其得国之故,为第二卷。其二十二卷皆宋事,始自太祖,终於二王,以继《通鉴》之故以《续编》为名。然大书分注,全仿《纲目》之例,当名之曰《续纲目》。
十二卷。通释三卷,解题十二卷。南宋吕祖谦(1137—1181)撰。祖谦字伯恭,婺州(今浙江金华)人。其祖吕好问封东莱郡侯,学者因称祖谦为东莱先生。隆兴进士,复举博学宏词,官至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提倡经世致用文学,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为婺学(即金华学派)代表人物。曾修《徽宗实录》,编校《皇朝文鉴》。著有《大事记》、《春秋左氏传》、《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说》、《十七史详节》、《东莱集》等。祖谦原拟上承《春秋》,下至五代,集历朝大事为一书,因病未果,只成此编。该书成于孝宗淳熙七年(1180)。依司马迁年表例,采辑诸书,用编年体记载周敬王三十九年 (前481) 至汉武帝征和三年 (前90)间共352年的史迹、名臣等。所引史实,均注出处。对《史记》、《汉书》、《通鉴》等所载史事先后、地理沿革、职官迁易及名物象数等多所考订辨证,足补史缺。《通释》采录诸经要义格言及历代名儒议论。《解题》多论旧史记事得失异同,所作阐释、考证,多所发明。明王祎《大事记续编》七十七卷,续本书至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本书以南宋嘉定五年(1212)本为最早。另有明初刊本、吕楠刊本、新活字本、胡氏刊本。较通行的则是《金华丛书》本、《丛书集成》本、《四库全书》本。解放后有1987年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出版的影印本 《大事记》一函十二册。
朱子因司马光《资治通鉴》以作《纲目》,惟《凡例》一卷出於手定。其纲皆门人依《凡例》而修,其目则全以付赵师渊。后疏通其义旨者,有遂昌尹起莘之《发明》,永新刘友益之《书法》;笺释其名物者,有望江王幼学之《集览》,上虞徐昭文之《考证》,武进陈济之《集览正误》,建安冯智舒之《质实》;辨正其传写差互者,有祁门汪克宽之《考异》。明弘治中,莆田黄仲昭取诸家之书,散入各条之下,是为今本,皆尊崇朱子者也。故大抵循文敷衍,莫敢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