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经籍志》是温州地方艺文专志,共三十六卷,包括外编二卷、辨误一卷,另有首一卷;清孙诒让撰。本书记载了温州旧属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泰顺、玉环六县自唐迄清道光年间温州人或有关温州之著述,共收1300余家,1759部。
陆心源(1834—1894)字刚父,号存斋,晚号潜园老人,归安(今浙江吴兴)人。咸丰举人,官至福建盐运使。生平博闻好学,有嗜书之癖。因读《亭林遗书》,遂名其书堂曰“仪顾堂”。
五卷。卷一收群经、小学六十一条;卷二正史、载记四十九条;卷三地志目录二十条;卷四诺子杂家七]九条;卷五别集、总集百二条。每书辨误析疑,较其异同,兼及藏书印记、版本行款、抄书岁月、记载祥备,都较精确可据。本书所收的这些序跋,与《愚谷文存》集中有关序泼路篙,互为表里,可以参照阅读。附古官印考=篇,古今体诗二6‘首。
目录书。杨守敬著。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杨氏邻苏园刊本。杨守敬(1839—1916),字惺吾,号邻苏,清代湖北宜都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精地理、金石。
《季沧苇藏书目》是清代文人季振宜藏书的整理记录,黄丕烈在清嘉庆乙丑年为其刻印了《季沧苇藏书目》,主要是以宋元精刻的善本书为主。
明范钦藏书目。清康熙十二年(1673),黄宗羲登临阁门,为之录目,徐乾学借而抄之,世乃知有天一阁书目。嘉庆间,阮元督学浙江,登阁观书,命范氏后裔光甸,分橱编录。后于嘉庆十三年(1808)刻成书目十卷,为书四千零九十四种,五万三千七百九十九卷。另有范懋敏编碑目一卷。此为公之于世的天一阁书目。同治、光绪年间,阁书渐次散失,薛福成约钱学嘉重编阁目,于光绪十五年(1889)刻成《天一阁见存书目》四卷,著录图书二千零五十六种。在此目之前,诸城刘喜海官浙江时,曾登阁览书,辑成书目十二卷,未刊。至1930年,杨子毅重编阁目一册印行,得书九百六十二种,七千九百九十一册。1933年,赵万里约鄞县文献委员会冯贞群诸人登阁观书,重编《鄞范氏天一阁书目内编》十卷,于1940年铅印。
《晁氏宝文堂书目》又称《宝文堂书目》,是明代晁凓撰写的书目。收书7829种,该书于分类体系上,打破了传统的四部分类法,以卷系目,共分作上中下三卷。于每书下都注明刻本,可用来考查明人版刻源流。
十卷。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诏以内府所藏宋淳化四年赐毕士安《阁帖》,命内廷诸臣详加校订,选工摹勒。其间搜集诸家释文,最为详备,勘核颇精详。书首乾隆题“寓名蕴古”四字及《淳化轩记》一篇,然后载原帖旧跋,及诸臣题记。
《金石录》,共三十卷,先由宋代赵明诚撰写大部分,其余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金石录》一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彝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和研究专著之一。《金石录》前为目录十卷,后为跋尾二十卷,考订精核,评论独具卓识。
八卷。明陈炜撰。陈炜,字耀卿,河南人。明弘治(明孝宗朱祐樘年号)间,官苏州通判。他与吴县知县邝璠,举人浦应祥、祝允明等人、共同采集郡中石刻,并汇录成此书。
补史志目录著作。旧题倪灿撰,卢文弨校正。
同治十年(1871),海源阁藏书楼第二世主人杨绍和撰成《楹书隅录》初、续编九卷,专录宋元校抄精善之本。
《仪顾堂题跋》是一部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初刻的图书,作者是陆心源。本书主要介绍了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等内容。
《崇文总目》是宋代创作的官修书目,著录经籍3445部,30669卷,是北宋最大的目录书,共六十六卷,按四部四十五类。
《善本书室藏书志》是中国清代丁丙撰一部私藏善本书目,成书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