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卷。宋胡寅(1098—1156)撰。胡寅,字明仲,号致堂,南宋建宁崇安(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致堂先生,安国弟之子,过继安国为养子,宣和时中进士,历任校书郎、司门员外郎等。金人南侵时,上书高宗,力主恢复北土,北向迎请,不宜遽践大位。
四卷,清纪昀撰。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至兵部侍郎、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谥文达。
四卷,续一卷,清李塨撰。李塨字刚主,蠡县人,康熙年间举人,官通州学正,从博野颜元游。李塨为学主张忍嗜欲,苦筋力,习六艺,讲世务。书中讲道: “王五公教我小事克勤,谓小事皆有次第节奏,然后大事可为。”持论极平,能不因人废言; 力主熟读经书以恢复宏扬圣贤道统。方苞志墓,谓刚主闻其言,取不满程朱语,载经说中已镌版者,削之过半,盖未能尽从也。德州孙勷为此书作跋,称其忧深识远,旨约言文,固也不是无用之学。《阅史郄视》后收入《畿辅丛书》中。
段玉裁(1735-1815),清代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龚自珍外公。乾隆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引疾归,居苏州枫桥,闭门读书。段玉裁曾师事戴震,爱好经学,擅长探究精微的道理,获得广博的知识。长于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同时也精于校勘,于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大师中杰出的学者。
《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作品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纂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史通》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此书的编著时间始于唐代武后长安二年,至唐中宗景龙四年成书,花了九年时间。
明末清初潘柽章撰。原为三十卷,现存六卷。是书为撰《明史记·本纪》而作的考订之作,积十余年,数易其稿而成。现存六卷内容限于明太祖、建文帝、明成祖三朝史事的考订。内容涉及事件、日期、人物生卒、官制、地理等,皆以类相从,指其异同,核其虚实。以《明实录》为主,博考明代史书,参考私家志乘、文集、墓志铭、家传等。
《考信录》是一部辨证古书真伪的专著,清代崔述撰。
《二十二史考异》又称《廿二史考异》,中国训诂书。清代钱大昕(1728—1804)撰。100卷。系统地考证二十二部正史及其注释的史实、文字、训诂,订正了很多讹误。
《宋论》是王夫之1691年创作的一部史评著作。《宋论》出自于《船山全书》,共十五卷,每卷别以帝号,而无标题。不仅是船山史论思想的综合,而且体现了清初思想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以及对汉民族思想文化生活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宋孙甫撰。甫字之翰,阳翟人。举进士,历官右正言,迁天章阁待制、河北转运使,兼侍读。事迹具《宋史》本传。陈振孙《书录解题》称,甫以刘昫《唐书》烦冗,遗略多失体法,乃改用编年体。创始於康定元年,蒇事於嘉祐元年,勒成《唐纪》七十五卷。其间善恶分明可为龟鉴者,各系以论,凡九十二篇。甫没后,《唐纪》宣取留禁中。其从子察,尝录副本遗司马光,世亦罕见,惟《论断》独传。绍兴二十七年,尝锓版於剑州。后蜀版不存,端平乙未,黄准复刻於东阳。《宋史·艺文志》作二卷,《文献通考》作十卷,此本仅三卷。盖本从《唐纪》钞出别行,非其旧帙。故卷数多寡,随意分合,实无二本也。前为自序一篇,末附司马光跋。曾巩、欧阳修所作墓志行状,苏轼答李廌书,张敦颐后序,皆推重是书,甚至朱子亦称其议论胜《唐鉴》云。
清方宗诚撰。三卷。据南宋杨仲良《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所载史事,评论北宋政治得失。历举北宋重大史事之成败为例,提出为政首在得人,用人重在考迹。北宋失良相而信佞臣,遂致不振。强调为君者要不恤人言,必须以史为鉴,司马光《通鉴》不可不读。方氏曾入胡林翼、曾国藩军幕,参预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所论皆针对时政。对军事亦颇多论述,如举宋太祖筑长围攻太原例,旁责江南大营拥数万之众,师劳无功。
宋钱时撰。时有《融堂书解》,已著录。此书皆评论汉史,嘉熙二年尝经奏进。前有尚书省札,称十二卷,与此本合。叶盛《水东日记》以为不完之本,非也。其例以两《汉书》旧文为纲,而各附论断於其下。前一二卷颇染胡寅《读史管见》之习,如萧何收秦图籍则责其不收六经,又何劝高帝勿攻项羽归汉中,则责其出於诈术。以曹参、文帝为陷溺於邪说,而归其过於张良。於陆贾《新语》则责其不知仁义。皆故为苛论,以自矜高识。三卷以后,乃渐近情理,持论多得是非之平。其中如於张良谏封六国后,论封建必不可复,郡县不能不置。於董仲舒请限民名田,论井田必不可行。於文帝除肉刑,亦不甚以为过。尤能涤讲学家胸无一物、高谈三代之窠臼。至其论董仲舒对策,以道之大原不在天而在心,则金溪学派之宗旨。论元帝以客礼待呼韩邪,论光武帝闭关谢西域,皆极称其能忍善让。则南渡和议之饰词,所谓有为言之者,置而不论可矣。
《读通鉴论》是清代王夫之所著的一部史论。王毕其一生心血,从69岁开始动笔写作在其逝世前才完成。借引司马光《资治通鉴》所载史实系统地评论自秦至五代之间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分析历代成败兴亡,盛衰得失,臧否人物,总结经验引古鉴今探求历史发展进化规律,寻求中国复兴的大道。全书约60余万字,分为50卷,每卷之中以朝代为别;每代之中以帝王之号为目,共30目;目下又分作一个个专题;另在卷末附有叙论四篇。该书文采飞扬,议论纵横,新见迭出,论点精到,堪称传统史论中最系统最精彩的杰作,同时也全面地反映王夫之进步的历史观和政治思想倾向。
《廿二史劄记》:赵翼撰著。全书共36卷。所考实为廿四史,因其将新、旧唐书、新、旧五代史看成是分别反映同一时代的史书,不予分开考证,故称廿二史。作者意图在总贯群史,故对每一部史书,先叙述著作沿革,评介其得失;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再以原书排比史事,考证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识。
《钦定古今储贰金鉴》是乾隆四十八年特命诸皇子同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等,取历代册立太子事迹,有关鉴戒者,按代纂辑。自周讫於前明,得三十有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