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史,十五卷。播州(今贵州遵义)杨氏白唐乾符中据有其地,历二十九世,八百余年。万历初杨应龙为宜使,特险作乱,谓李化龙总督湖广川贵军务进讨。杨应龙兵败自杀,播州平。以其地置义、平越二府。李化龙将进军中以及处理善后事宜中的奏疏、咨文、书机等编辑成此书,故名《平播全书》。
戊戌政变记是文章专集。晚清梁启超所撰。作于光绪二十四年。共五篇。梁启超生平传略见前文。作为戊戌变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由于亲自参与了维新变法,亲眼目睹了戊戌政变的前后始末,所以,在此书中,他详细地论述了戊戌政变的发起与终结,分析了戊戌政变的原因。
《甲申传信录》是一本古代言情小说,作者是钱甹只。
《蜀碧》,是清代彭遵泗的一部著作,收入《四库全书》,为早年彭遵泗入京时所作。该书详细地记载了明末张献忠入川事。作者虽然立足于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采用仇视农民起义的观点,难免失之偏颇,但它仍不失为研究明朝末年四川社会状况特别是张献忠入川活动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因而有“磐泉《蜀碧》海内传之”之说。
《粤匪纪略》,同治年间稿本,罗尔纲收藏。萧盛远从广西投入清军,后充江南大营统帅和春的机要幕僚,对于清军内情比较了解。他感叹清军腐败,将帅之间不和,笔墨之间有所暴露,尤其关于江南大营被太平军打垮的经过记载甚详。
明朱鹭撰。鹭字白民,吴县人。其书作於万历乙未诏复革除年号之时。盖欲上之於朝以补国史,故称曰“儗”,而署名自称曰臣。其书《前编》一卷,纪惠帝初生至为太孙事。《正编》二卷,记惠帝在位四年事。体例全仿朱子《通鉴纲目》。《附编》二卷,则杂录明人之论述。卷首冠以《颂圣德》十条,纪明历朝恕待惠帝君臣之旨;《述公论》六条,纪历朝请复革除年号之奏章;《儗书法》十六条,则自叙其纪事之例。其论惠帝之失,惟在削宗藩,变祖制,持论未尝不正。惟行遯从亡,尚沿旧说。又成祖未即位以前,削帝称王,於义虽当,然不宜出於明之臣子。至《序》末题识一条,称万历甲午,梦明太祖示以“一朝表谱”四金字,次日具奏,焚孝陵下,复梦太祖召见,则几於妖言矣。
《续丙记政录》由明代徐肇台所著。
记载元顺帝妥欢贴睦尔时期(1333~1368)史事的编年体史书。又名《庚申帝史外闻见录》﹑《庚申大事记》。庚申帝即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因生于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庚申年﹐故名。分上下两卷。元末明初人权衡著。权衡﹐江西吉安人﹐字以制﹐号葛溪﹐元末隐居彰德黄华山(今河南林县境)。明洪武四年(1371)後﹐寓居临江(今江西清江西南)。该书约著成於洪武初年。作者生当元末﹐又居住在中原地区﹐耳闻目睹元末朝廷政事﹑农民起义情况﹐所记较客观真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有关元廷宫闱轶事﹐多为它书所不载﹐对上层官僚贵族如燕铁木儿﹑伯颜﹑脱脱﹑孛罗帖木儿﹑扩廓帖木儿等之间的纷争﹐记载亦详﹔对元末农民起义的记载尤其翔实﹐如所述彭莹玉﹑芝麻李﹑南琐北琐红军等事迹﹐都是很珍贵的史料。作者对元末黑暗统治十分不满﹐对农民起义常寄予同情。
本书按年月日顺序,记叙义和团运动兴起、清政府政策的演变、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和慈禧太后的西逃,以及回銮等史实。时间自1900年年初记至1901年10月止,所记多为亲身见闻,揭露了清廷斗争最终引发八国联军入京的全过程,以及拳匪、清军、洋兵烧杀抢掠所给民众造成的苦难。
作者根据亲眼所见,综合公文、案牍,记载了万历二十到万历二十八年间的三次战争,即万历三大征。并叙述战略、战法得失。书后附《宁夏总图》、《日本总图》、《播州总图》。
李东阳(1447—1556)字宾之,号西涯,谥文正。汉族,祖籍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师(今北京市)。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燕对录》,明李东阳撰写的笔记小说。
《奉天录》共四卷,唐赵元一撰。是记载德宗避难奉天时期的第一手资料。 此为现今仅存的唐人记载“奉天之难”的专书。大体按日纪事,录功臣勋业及逆臣言行等,叙述详尽,可与正史相参或备史之阙,是了解奉天之变的第一手文献。
《明季遗闻》是清代顺治年邹漪创作的一部史书,共四卷。书成于清代顺治年间,除四卷正文外,卷首还附有自序,凡例以及目录。四卷正文的内容分别为:第一卷,记载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克北京城北京陷落、崇祯自杀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也就是说,主要记载李自成农民起义 [2] 军行径,第二卷、第三卷,记载的则是南明朱由崧弘光政权由建立到衰亡的历史经过,可能由于史料较多,故叙事较为详备,占用了两卷的篇幅。第四卷记述的则是另外两个南明小朝廷隆武、永历建立的史事记述较为简略。
《武昌纪事》是清代陈徽言创作的史书,本书共有3卷。
《蒙鞑备录校注》由宋代孟珙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