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淮军行伍多年,为表淮军“战功”,汇集有关镇压捻军章疏、文报及时论成书。正文十卷,叙事自同治四年三月,迄七年七月,按年月详述于安徽、山东等地镇压捻军经过。附记二卷,‘记述淮军军制、军饷、军储情况。
军事史书。清温达等奉敕撰。温达,姓费莫氏,满洲镶黄旗人。累官文华殿大学士,纂修政治典训,任总裁官。是书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凡四十卷。所记皆康熙皇帝三次率军平定噶尔丹叛乱事:康熙十六年(1677年),厄鲁特·噶尔丹奉表入贡,康熙赐敕谕,与喀尔喀修好;后来噶尔丹投敌叛国。三十五年(1696年),玄烨亲率六师远征,九月再征塞北,次年二月再次出兵,及至十月,乃廓清大漠、威定边陲,得策妄阿拉布坦献噶尔丹之尸,完成清统一大业。书前载《御制纪略》一篇,书后附告成太学及勒石记功碑文。
此书共计四十余万言,于有清一代自满州初起,至宣统退位近三百年的历史中,选择重要的事件,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从而能使人们从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掌握影响最大的主要历史事件,明了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如于清室内政各条,所列条目有“多尔衮摄政及诸王内讧”、“立储之反覆”、“兄弟猜忌及大臣之逐戮”、“内禅之真相”、“太平天国之兴亡”、“捻事之起灭”、“预备立宪之宣示”等均纂辑从详,至于康乾以来之边防用兵、道咸以后之对外用兵,凡关于国际边事者,也有详细记载。
《金史纪事本末》,清李有棠撰。光绪十年(1884)始搜集各种正史、野史、笔记、杂说等百余种资料,悉心研究,博采众长,订正错讹,补充遗漏,对史实详加质证。经不断修订,引用书目达510种,历时九年,于光绪十九年(1893)刊刻出版,全书共52卷。该书分“正文”和“考异”两部分,“正文”部分按专题纂辑,缕晰条分,区别条流,各从其类。“考异”部分以小字夹注正文之中,列举大量史料和释疑线索,供资参证。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吴士鉴称其“纪述淹赅,考定完密”,为“乙部中不朽之作”。《金史纪事本末》重视政治兴衰,于社会经济较少涉及。
清阿贵等奉敕撰。一百五十二卷。乾隆四十六年(1781)成书。记乾隆四十六年(1781)成书。记乾隆三十六年至四十一年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始末。
清傅恒等撰。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高宗孝贤皇后弟。初为侍卫,后官至军机大臣,参与清廷机要政务二十余年,颇为高宗所倚任。
《钦定剿平三省邪匪方略》由清代庆桂等人所著。
七十卷,卷首五卷。清乾隆五十三年 (1788年) 奉高宗敕令撰修。乾隆五十一年末,台湾彰化等地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林爽文起义,这也是天地会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武装反清斗争,给了清朝统治阶级以极大的震动。本书的断限是:自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闽浙总督常青奏报台湾发生林爽文起义始,至乾隆五十三年十二月初八日清廷查明“叛产”(即清廷镇压起义,查收起义者的财产),酌定章程止。本书依据大量的档案资料,对林爽文反清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对这次起义与天地会的关系,对清廷为镇压起义而采取的方针、政策、军事部署及善后措施等问题,都进行了较为真实、全面、具体的叙述,是研究林爽文起义和天地会历史的重要史书。该书共七十卷,卷首五卷。卷首五卷刊载了清高宗有关镇压这次起义的谕旨、批答奏章、御制诗等。
清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立下功勋,分别受封云南、广东、福建,称为“三藩”。此后三方各拥重兵,飞扬跋扈,形成三股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对清朝的统治构成严重威胁。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先后起兵反清。经过长达8年的战争,清朝平定了“三藩”叛乱。次年,勒德洪等奉圣祖诏令修书,记述平叛始末。二十五年(1686年)书成。
清傅恒等撰。傅恒,字春和,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高宗孝贤皇后弟。初为侍卫,后官至军机大臣,参与清廷机要政务二十余年,颇为高宗所倚任。他在平定准噶尔叛乱的后期,积极为清廷出谋划策,并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平定准噶尔方略》一书的正总裁,与来保等人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至乾隆三十五年终于纂修完成。
清施琅撰。二卷。康熙年间成书。集中收录施琅进军台湾、澎湖及善后措施的奏疏。全书始自康熙六年(1667年),止于三十七年。卷内皆有疏题,另有序、赋、跋、传、碑文等,是研究康熙平定台湾的重要著作。
清末王定安著。二十卷。以不满王闿运《湘军志》对湘军讥评过多而作。1889年(光绪十五年)刊行。起自1850年(道光三十年)太平天囯起义爆发,迄于1887年新疆设县。内容以记述湘军为主,兼及他军战史。对研究湘军镇压太平天囯、捻军、少数民族起义及其他活动有参考价值。
《钦定兰州纪略》,书名。清乾隆朝大学士阿桂领衔纂修。20卷。卷首1卷,为乾隆御制诗。
《蜀鉴》是宋代郭允蹈撰史学著作。宋代蜀中史学之盛,在史学界早有定评。而宋代史学专记蜀中史事者,则以《蜀鉴》为最。
冲字茂深,南宋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官朝请大夫、知台州。是书取《左传》中渚国事迹,排比年月,以类相从,列三百五十七史事。其体如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使各事件互相联系,首尾完俱,端绪分明,便于寻检。前有冲自序和谢谔序,附录专记春秋灾异、弑君、亡国、力役、时政、阵名、器物、列国兴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