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异辞》是清陈厚耀撰编年体史书。五十四卷,通表二卷、摭遗一卷。是书取群书所载与《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异同者, 按周、鲁,晋、卫、郑、齐,秦、宋、楚、燕、陈、蔡,吴、田齐、魏、韩,赵、越诸小国,分国编次,以备考证。又取《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及《六国年表》编为 《通表》二卷, 载于卷首。 起自周乎王元年(前770)东迁, 迄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统一六国,计五百五十年。其谐谈琐记,神仙艺术,无关体要,难以年次者,别为《掂遗》一卷,以附于后。其异醉,以切实可据者为正文,百家小说之类皆降一格附于下。其一事而互异者亦注明之。所引诸书,皆注明篇。卷,以便检核。所著《春秋长历》,《春秋世族谱》皆与本书相表里。
《南汉书》是清梁廷枏撰记载五代时南汉国历史的纪传体(无志表)史书。十八卷。《南汉书》有本纪六卷﹔类传十二卷,依次为后妃、诸王公主、诸臣、杂传、女子、宦官、方外、叛逆、外传等九类。除杂传外,其余类传及本纪各主之前,均有“论赞”褒贬人物。本纪五主,类传每卷少者六人,多者三十一人,纪、传共一百八十四人。
统记明代史事的纪传体史书。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1601~1676)撰。查氏字伊璜,一字敬修,号兴斋,人称东山先生或朴园先生。浙江海宁人。明末举人。明亡后更名省,又隐姓名为左尹非人,坚持反清立场,谓必明室再兴之后,始恢复原姓名。曾参加南浔庄廷鑨纂修《明史》。崇祯十六年(1644)起作明史,到清康熙十一年(1672)易稿数十次,毕一生之力成书。原名《明书》,后因遭庄氏史狱(见文字狱)牵连,以“获罪惟录书”而署书名,故名《罪惟录》(注:一说取孔子“罪我者其惟春秋”之意)。原书分帝纪二十二卷,志三十二卷,列传三十六卷,次序纷乱,后由张宗祥、姜佐禹等人整理,分别部居,编次前后,写成目录,定为一百零二卷。与《明史》相比,该书多南明诸帝纪;志的部分也较细,设有《土田志》、《贡赋志》、《屯田志》等;传的部分为以事立传,不以人立传,与传统写法不同。另外还列有台湾专目。该书所记,始于洪武迄于南明弘光、隆武、永历、鲁王朱以海、韩本铉各代,记农民起义之事尤较他书为详。是研究明代,包括南明历史的比较有系统的资料。
原名《忙豁仑·纽察·脱卜察安》(蒙古秘史),作者佚名。十三世纪蒙古官修史书。主要依据宫廷所藏“脱卜赤颜”(蒙古语“历史”)撰修,原文为畏兀儿体蒙古文。明初,四夷馆以它作为学习蒙文的教材,用汉字音写蒙古语原文,逐词旁译,并附有总译,定名为《元朝秘史》。畏兀儿体蒙古文本已散佚,而汉字音写本却流传下来。是书记载了成吉思汗祖先的谱系、蒙古各氏族部落的源流、成吉思汗生平及窝阔台统治前期的活动,是研究13世纪蒙古社会历史最重要的资料。钱大昕《跋〈元秘史〉》云:“元太祖创业之主也,而史述其事迹最疏舛,惟《秘史》叙次颇得其实,而其文俚鄙,未经词人译润,故知之者少,良可惜也。”经钱大昕的宣扬,人们开始认识到此书的价值。同时,《秘史》也是当时蒙古语难得的语言文献,具有很高的语言学价值。有《四部丛刊》本(十二卷,即顾广圻本),较善。另有《连筠簃丛书》本(十五卷)等。清末李文田的《元朝秘史注》、日本学者村上正二的《蒙古秘史·成吉思汗传》以及那珂通世的《成吉思汗实录》等均为研究《秘史》的重要着作,可资参考。方龄贵编辑的《元朝秘史通检》为我们利用《秘史》提供了方便。
《隆平集》是宋曾巩撰纪传体史书,二十卷。该书主要记载北宋太祖至英宗五朝之事,又立传二百八十四,各以其官为类。前有绍兴十二年《赵伯卫序》。其记载简略琐碎,颇不合史法。
《通鉴纪事本末》为以南宋史学家袁枢的历史巨著《通鉴纪事本末》为蓝本的大型古籍名著今注今译。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采用编年体,“或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读者阅之不易。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材料全部来自《资治通鉴》。他将《资治通鉴》中依时间而散在诸卷的事件经过加以整合,一事一题、首尾完整、简明扼要,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体裁――纪事本末体,问世以来深得历代学者推崇。
明邓元锡撰。四十五卷。元锡,字汝极,江西南城人。嘉靖举人。未入仕,居家著述逾三十年,学者称潜谷先生。是书所记,起于太祖,终于世宗。凡帝典、后妃、外戚、宦官、臣谟、循吏等目,一一列入。其中尊后妃为纪。臣谟外又别立名臣、将谟、名将三项;孝行外又别立笃行、义行,皆为独创。另于道学之外又立心学,系当时心学盛行之反映。
《小腆纪传》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徐鼒编写的研究南明史的重要史料,六十五卷、补遗五卷。用编年体记载了福、唐、桂、鲁四王和台湾郑氏的史事。此书以清朝为正统,附记南号,史事的异同,用“附考”形式予以折衷,系以论断。
《石匮书》是明末清初张岱撰,二百二十卷。有本纪、志、世家、列传。《石匮书》开始撰写於明崇祯元年(1628年),自序道:“经十七年,明亡后,携副本屏迹深山,又十年而成书,五易其稿,九正其讹。”脱稿后犹时加删改,“事必求真、语必务确,五易其稿,九正其讹,稍有未核,宁缺勿书”,前后历五十年。〈志〉和〈列传〉有总论和附论,有“石匮书曰”为评论。《石匮书》因崇祯朝无〈实录〉和〈起居注〉,材料不全,止于天启。内容分:〈本纪〉、〈志〉、〈世家〉、〈列传〉;〈志〉有天文、地理、礼乐、科目、百官、河渠、刑名、兵革、马政、盐法、漕运、艺文诸目。〈列传〉下有循吏、独行、行人、儒林、文苑、妙艺、方技、隐逸、名宦、宦者、胜国遗臣、盗贼、兀良哈、朵颜三卫、朝贡各国。
主要以平时研治《秘史》所积译说稿与新出李文田《元秘史注》相对证,就其与李说不合者补正李注。考证以方域舆地为主,旁及人物、典章制度、习俗,多用对音方法辨别地名人名异译。资料根据蒙元史籍志书及私家笔记有关著录,亦吸收时人文廷式、施世杰研究成果。其补正之处颇多,考证可备一说。
弘简录,二百五十四卷,明邵经邦撰,四世孙远平重订,80册八函全,康熙二十七(戊辰)年刊。
是清代康熙时著名理学家、人称“天下第一清官”的陆陇其的理学著作。全书凡十二卷,是陆陇其官灵寿知县时与诸生讲论《四书》而作。所讲计118章,于《四书》不能遍及,盖随时举示,非节节而为之解。陆陇其学宗朱熹,以“居敬穷理”为主,以端正人心为己任。清人称赞此书云:“启导后生,剀切详明,有古循吏之遗意,较聚生徒、刻语录以博讲学之名者,其识趣固殊焉。”
是明朝沈守正创作的书籍。
二卷,明周宗建著。宗建字季侯,吴江(今属江苏)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巡按湖广,为魏忠贤所害。崇祯初年追赠太仆寺卿,谥忠毅。此书为在湖州教授学生时的讲论稿。其论“人心之乐”,谓“非情非趣,非思非为,虚中之影,水中之相”一类,与禅学接近。若论“颜渊问为邦”,谓“夫子略指大意,非只执定数件”一类,又简要明通,足释训诂之轇轕。有《四库全书》本。
《孟子》研究著作。明末清初黄宗羲撰,一卷。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人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南明弘光朝覆亡后,曾纠集里中弟子数百人,从鲁王抗清,号“世忠营”。失败后奉母返里,主讲证人书院,绝意仕进。是书系述论其师刘宗周关于《孟子》学说之宗旨的著作。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学者称念台先生,又称蕺山先生。浙江江阴(今绍兴)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都御史。性鲠直,天启时得罪魏忠贤,削籍;崇祯时又指责思宗过失,两次被斥为民。明亡,绝食死。宗羲以其师刘宗周于《论语》有《学案》,于《大学》有《统义》,于《中庸》有《慎独》,独于《孟子》无成书,乃述其平日所闻,潜心读其师书之所得,著为《孟子师说》,以补所未备。宗周之学,标举“慎独”为宗,而大旨渊源,以阳明之说为本,故宗羲所述,仍多阐发“良知”之旨。然于“滕文公为世子章”,力辟沈作喆语辨无善无恶之非,于“居下位章”,力辟王畿语辨性亦空寂、随物善恶之说,则亦不尽从姚江学派。其议论,大都按诸实际,推究事理,不为空疏无用之谈,略其偏驳而取其明切,于学者甚有裨益。宗羲对其师后世蒙受毁伤甚为愤慨,谓“毁誉失真,孟子虽为一时言之,而后世大抵皆然。如程朱门人尽有庸下而无不多誉,象山阳明至今毁者不已。至于青史,其淆弥甚。人言盖棺论定,君子之论定,毁誉之论未始有定也”。有《四库全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