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考异》是明梅鷟著经书考释,对《古文尚书》进行了广泛而仔细的辨伪搜证工作,被视为尚书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
盛百二(1720——?),字秦川,号柚堂,浙江秀水(今嘉兴)人。少时读书颖悟,于天文、勾股、律吕、河渠之学,无不精研。
《禹贡》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篇,它以自然分区方法,记述了我国古代地理状况。内容分全国为九州,是我国最早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禹贡》文字简古深奥,后世注解阐述之作很多。宋程大昌的《禹贡论》和《山川地理图》,即是系统论述《禹贡》的代表作之一。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学史的珍贵文献。
地理文献考证。清徐文靖撰。十二卷。文靖字位山,安徽当涂人。雍正举人。乾隆间举博学鸿词不第。官翰林院检讨。著有《周易拾遗》、 《竹书统笺》等。是书引蔡西山传而续之为笺。于乾隆十八年(1753)成书,约十万字。首列《禹贡》山水总目,以《水经》所载为主,附论于后;次分十八图,各系以说。所解先引蔡沈《书集传》,次为其各家之说,而断以己意。其论三江以南江、北江、中江为正,论九江在浔阳非洞庭筹条,皆不囿于蔡传之说。
《诗集传》是北宋文学家苏辙的著作,收入《四库全书》。苏辙著《诗集传》二十卷。作者认为,《诗经》中《小序》反复繁重,决非出自一人之辞,怀疑其实际上是毛公之学,卫宏为所集录。故在书中,仅存其发端一言,以下余文则尽行删除,也即作者序中所言:独采其可者见于今《传》,其尤不可者皆明确注明其失在何处。
元黄镇成(1288-1362)撰。镇成字元镇,福建邵武人,以荐受江南儒学提举,未及赴任而卒,著有《秋声集》等书。镇成此书,专以考证、诠释《尚书》中记载的四代的名物、典故、制度诸事。
清陈乔枞(1809一1869)撰。乔枞父陈寿祺,专为汉儒之学,博览精识,乔枞承家学,于同治元年(1862)撰定是书。
庄存与重视经学研究,治经而能兼融经,史,子,既阐论经义,又寄寓个人史观,史识.他所著的《尚书既见》是这方面代表作.他称赞周公是圣人,是五伦关系的典范.
《晚书订疑》是清程廷祚撰经书考证。是书分三部分,一为辨《古文尚书》之伪痕迹,二为辨书序, 三为杂论晚书二十五篇来源。在论证作伪痕迹和搜求古文出处方面都有精辟独到之处,尤其对伪书来源和出现时代有比较缜密考察,对伪书出自东晋初年梅颐所献说提出不同见解。指出:南朝刘宋初年徐广、范哗、裴松之(三人均卒于元嘉年间)三位学者都没有见过这部伪书,而裴松之子裴咽在其所著《史记集解》中却开始大量引用伪ql传》。故认定伪书出现,不是东晋初年而是刘宋元嘉年间。
〖禹贡郑注释〗二卷。清焦循(1763--1820)撰。清阮元曾考浙江原委以证《禹贡》三江,循久为其慕僚,遂撰此书。专以弘明班固,郑玄之学为务。认为班固《地理志》沟通《禹贡》自今者,皆信而有据,无据可证者皆阴之。驳斥了以为班氏《地理志》中之古今误核,认为班氏不至妄传于后,于地理上,古今相核宜为审慎。此书实从舆地角度为班氏论见张目。有《焦氏丛书》本。
明王樵撰。樵有《周易私录》,已著录。兹编不载经文,惟案诸篇原第,以次诠释。大旨仍以蔡《传》为宗,制度名物蔡《传》所未详者,则采旧说补之。又取金履祥《通鉴前编》所载,凡有关当时事迹者,悉为采入。如微子抱器、箕子受封、周公居东复辟诸条,皆引据详明,考证精核。前有李维桢《序》称:“《书》有古文、今文,今之解《书》者又有古义、时义。《书传会选》以下数十家,是为古义。而经生科举之文不尽用。《书经大全》以下主蔡氏而为之说者,坊肆所盛行亦数十家,是为时义。”其言足括明一代之经术。又称樵是书於《经》旨多所发明,而亦可用於科举,尤适得是书之分量,皆确论云。
《书经集传》,又名《书集传》《书蔡传》《书经集注》,共六卷,为南宋蔡沈所作。蔡沈(1167—1230),字仲默,号九峰,学者称其为“九峰先生”,谥“文正”。南宋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南宋著名学者,蔡元定次子。幼承家学,修养深厚,不慕利,专心治学。后师从朱熹,为朱子晚年高足。
国朝朱鹤龄撰。是编专释《禹贡》一篇。前列二十五图,自《禹贡》全图以及导山导水,皆依次随文诠解,多引古说,而以己意折衷之。《禹贡》自宋元以来,注释者不下数十家,虽得失互见,要以胡渭之《禹贡锥指》为最善。此书作於胡渭之前。如解“治梁及岐”,力主狐岐为冀州之境,则於理未合。盖岐实雍地,当时水之所壅,惟雍为甚,故治冀必先治雍,而后壶口可得而疏。孔《传》所云“壶口在冀州,岐在雍州,从东循山治水而西”,此语最为明晰。鹤龄所以反其说者,殆以冀州之中不当及雍地,不知冀为天子之都,何所不包。古人字句,原未拘泥,如荆州云“江汉朝宗於海”,荆固无海,亦不过推江汉所归言之耳。即此可以为例,又何必斤斤致疑乎?至其三江一条,既主郑康成左合汉、右合彭蠡、岷江居中之说,而又兼取蔡《传》,以韦昭、顾夷所谓三江口者当之,亦殊无定见。又古黑水联络雍、梁,而鹤龄必区而二之;蜀汉之山本相连,而鹤龄谓蜀之嶓非雍之嶓:俱未为精密。又於“敷浅原”兼取禹过之及江过之二说,尤属骑墙。此类皆其所短,殊不及胡渭书之荟粹精博,而旁引曲证,亦时多创获,尚属瑕瑜参半。且其於贡道、漕河经由脉络,剖析条理,亦较他本为详。故仍录存其书,与《禹贡锥指》相辅焉。
明茅瑞徵撰。其书前冠《图经》二卷。上卷二十四图,皆郑晓原本。下卷二十四图,则瑞徵所补辑也。次以《九州》为九卷,《导山》、《导水》各一卷。而“九州攸同”至末自为一卷。又采摭大禹神怪之事为《附录》一卷。书作於崇祯壬申,多借以抒写时事。故其《自序》曰:“读《禹贡》者详九州之山川,则可供聚米之画;习浍渠之岐路,则可商飞?免之宜;察东南之物力,则当念杼轴之空;考甸服之遗制,则当兴树艺之利,而挈要於底慎财赋一语。疏解浩繁,可一言以蔽之。如必句栉字比,执今图志疑古山川,此不离经生之耳食,何益孔、蔡之旧文?”盖其志不在於解经也。然徵引浩繁而无所断制,动引及天文分野,未免泛滥。至其《附录》一卷,尽摭杂家之言,侈谈灵异,则非惟无与於《经》义,亦并无关於时事矣,岂说经之体哉?
程瑶田字易畴,是清代乾嘉时代的有名汉学大师,与戴震、金榜同受学于江永,而瑶田治经,长于话训校勘,方法邃密,逐字逐句,穷追不已,以此东原自言逊其精密。程氏著作颇多,有《禹贡三江考》,这是一部颇费力气的书,因为水道变迁而记载有失,自古以来水道大家究心于此者始终未断,清代朴学家顾炎武、胡渭、钱大听、洪亮吉、金榜、阮元都曾有说,而程瑶田用力尤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