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之英著述较多,有遗著《寿栎庐丛书》刊行于世,包括《仪礼奭固》、《礼器图》、《礼事图》各17卷,《周政三图》3卷,《汉师传经表》1卷,《天文图考》4卷,《经脉分图》4卷,《文集》1卷,《诗集》1卷,《厄言和天》8卷。此外,已散失的著作有《诸子遹倅》15册,《中国通史》20册,《公羊释例》7册,《小学》4册,《以意录》4册,《蒙山诗钞》l册,《北征记概》1册。
夏忻着《檀弓辨诬》三卷,上卷辨孔门三世出妻之诬;中卷辨孔子不知父墓之诬,至梦奠两楹之诬;下卷辨曾子子贡入厩修容之诬,以为《檀弓》一书专为诋訾圣门而作。曾国藩书札有复弢甫书,称夏忻着《檀弓辨诬》发千古之覆,成一家之言,足与阎氏《古文尚书疏证》同为不刊之典,给此书以极高的评价。《檀弓辨诬》有夏忻独创之见解,值得后世学者留意。
胡承珙(1776——1832),字景孟,号墨庄。安徽泾县人。自幼颖悟,十三岁入邑庠生,嘉庆十年(1805)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官授编修。十五年(1810),历任广东乡试副考官、御史、给事中。
在中国律学史上,清代学者安清翘第一次明确使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对音律进行了生律计算。安清翘的律学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律学近代化的趋势。
《周官集传》的作者是元代的毛应龙。本书主要介绍了有关周代的官场状况、官职、官员以及官位升迁的原则等内容。
清吴廷华(详见《周易疑义》条)撰。即《三礼疑义》第三部书,体例一如《周礼》,内缺《中庸》、《大学》二篇,注云《朱子章句》。
因玩轮、舆、辀、车四职之文,兼综郑、戴、程、阮之说,佐以经典,别成《考辨》八卷。此书体例,先列经文,下列郑注贾疏及江氏、戴氏、程氏、阮氏、吕氏诸家考辨之文,而注疏在前,余说在后,王氏所为考证在前,辨说在后,考则证本义,辨则驳旧说。
《律话》基本上是戴的笔记,主要是漫谈律吕,只是附带抄录了几个琴曲谱,琴曲谱内一律称为某曲的谱释,并在谱旁注明了律名和五声
清朝方苞撰。苞字凤九,号灵皋,亦号望溪,桐城人。康熙丙戌会试中式举人,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后落职修书,特赐侍讲衔致仕。
〖礼记郑读考〗六卷。清陈寿祺、陈乔枞撰。寿祺先潜心理学,以古君子自期,后又专为汉儒之学。前此,闽中学者之宗宋儒,服膺程、朱,自其学风为之一变。
《礼书通故》探讨的范围相当广,时限相当长,举凡经注史说,诸子杂家,上自秦汉经师,下逮当代学者,义有分歧,率皆甄绿,然后明辨是非,折衷至当。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研讨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不存门户之见。比如三礼之学,向以郑玄注为宗,而此书驳郑处不下百条,其申郑处亦复不少。对待历代数十百家的经师、学者也莫不如此,皆是采择其精言,发挥其胜解,匡补其不逮,纠正其误说,或申或驳,大都有根有据。黄氏通过这部巨著,将两千年来的古代礼制研究成果,做了出色的总结。
曾钊(1793~1854),字勉士,一字毓修。广东南海人。道光五年(1825)拔贡生,官合浦县教谕,调钦州学正。钊笃学好古,读一书必校勘譌字脱文。遇秘本或雇人影写,或怀饼就钞,积七八年,得数万卷。他著有《周礼注疏小笺》四卷。
宋温州乐清人,字次点,号东岩。从松溪陈氏学,尽传六官要旨。著《周礼订义》八十卷,真德秀为序。理宗淳祐三年,郡守赵汝腾进之朝,授宾州文学。
徐养源(1758—1825),字新田,号饴庵,德清人。少时随父游京师,并从师于名流学者,探究学术源流,学业大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