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新编》提出了中国哲学创新的三个标志,即核心话题的转换、人文语境的转变和诠释文本的转换。
《针灸逢源》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为清代李学川辑撰。
眼科著作。十卷。
《宋明理学研究》再现各哲学家哲学的面貌,并阐述了理学的称谓、分系、特色、发展阶段、范畴结构演变、时代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影响和评价。
宋明理学是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性与天道”是理学讨论的中心内容,这是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道德、教育、宗教等许多领域。
《宋代荫补制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教育作品,作者是游彪。
王大有,字岭岩,号韶华,又号韶华子。1944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分会会员,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文化专业委员会会员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太极文化所研究员。
本书探讨古典医学中经脉学说的源起。所研究的期间是自战国迄于西汉末,正值医学知识体系从众说纷纭渐趋统一的时代。
气功著作。黄孝宽著。此书论述气功点穴法之定义、来源、特点、手法、治病机理、疗程、适应证与禁忌证。
本书收有上自汉代下至清末,皆以名人名训,由此便可通晓历代家训之大概。
部分奇穴及十四经腧穴图谱采用人体模特进行采色摄影,使奇穴、经穴取的更准、疗效更高,使本书具有资料比较丰富,可以用作奇穴、经穴检索的工具书。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吴鎮烽先生對商周青銅器及銘文有持久而深入的研究。
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中的瑞典学者F.贝格曼在额济纳河流域,对汉代烽燧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出土简牍一万余支,是此次挖掘的重大收获。
《古玺文编》、《古玺汇编》出版于八十年代初期,两书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古玺印研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