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大将李广利攻打大宛王都贵山城时,曾有一批“秦人”帮助大宛人守城,直到战争结束,贵山城的内城也没有被汉军攻破。那么,这些“秦人”到底是谁?难道是逃到西域的秦国遗民后代?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极具雄才大略的伟大的帝王,他在位共54年,在位时间几乎占了西汉王朝的25%,也是汉帝国走向鼎盛而转衰的关键时期,他的各项政治举措都在史书上留下了辉煌重笔。然而,他是个非常迷信的人,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身怀奇技"的方士,他花费重金、投入巨大精力开启了一个伟大帝王的求仙之路。
现在人们常把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统称为“文景之治”,但是,在我个人看来,把汉文帝和汉景帝放在一起相提并论并不合适。因为汉景帝的时代更像是一个过渡时期,从对内的角度来讲,汉朝社会的稳定与财富的增长在汉文帝时代就打下了基础;从对外的角度来讲,汉景帝时代和亲的频率越来越高,但棘手的匈奴问题直到汉武帝即位以后才被解决。
孤偾之君,生于沮泽之中,长于平野牛马之域,数至边境,愿游中国。陛下独立,孤偾独居。两主不乐,无以自虞,愿以所有,易其所无。
“微服私访”是一个汉语词语,帝王或者官吏为隐蔽身份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出行、探访民情或巡查疑难重案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三位皇帝 [54] (含西汉前少帝、后少帝刘弘为第五代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
李广是西汉时期的名将,他机智勇敢,胆识过人,很受汉景帝的器重。汉景帝多次派他为将,抵抗来犯的匈奴,匈奴人都非常惧怕他。有一次,李广带着一百多个骑兵追赶几个匈奴兵,眼看就要追上了,谁知突然冒出了几千个匈奴兵。这时,李广他们离自己的大营已经有几十里,如果往回跑,肯定会被匈奴兵追上。于是,李广让士兵们下马休息,并把马鞍也卸了下来,给敌人以诱敌深入的假象,果然,匈奴兵以为汉军有埋伏不敢上前,最后趁着天黑逃走了
对匈奴的国防政策亦是如此。为了谋求安定的和平环境,对匈奴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继续执行和亲政策,避免大动干戈。然而,匈奴虽然受益于和亲政策,但是却不信守和亲的盟约。汉廷急需行之有效的御边之策。
中国历史上厉害的女政治家有很多,西汉的吕雉就是其中一位。在刘邦死后,吕雉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实际掌舵人。在她的统治之下,吕氏一族可谓是风光无限。可惜好景不长,在她死后,吕氏一族随即便遭受了一场灭顶之灾。而这场政变通常认为是由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发起,但实际上还有三个人的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
“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汉武帝对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一方面自前133年马邑之谋起结束高祖以来对匈奴的和亲政策,开始对匈奴正式宣战,先后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了匈奴威胁,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扩张了西域版图,将匈奴置于被动称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
刘盈(前210年-前188年9月26日)。西汉第二位皇帝,汉高帝刘邦嫡长子,母为汉高后吕雉。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册立为皇太子,十六岁时继承皇位。在位期间,实施仁政,减轻赋税,任用萧何和曹参为丞相,实行萧规曹随、休养生息的政策。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崇尚黄老哲学。在强势的吕太后辅佐下,平衡功臣和诸王。
因为得到皇位不易,文帝即位后首先任命自己的心腹宋昌、张武为卫将军和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京城,从根本上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然后,对于拥立他做皇帝的功臣们一一赏赐、封官晋爵,对于被吕后贬斥的刘姓王公恢复了爵位和封地,同时,对于跟随父亲刘邦开国的功臣们分别赏赐、分封。这些措施使的文帝的帝位得到巩固
西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吕后去世后,忠于刘邦的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皇孙朱虚侯刘章兄弟携手诛灭了吕氏势力,商议由谁来继承皇位。考虑到当时吕后立的小皇帝刘弘不是汉惠帝的后代,不符合皇位继承的法统,评估了诸王和外戚势力后,相中了宽厚仁慈、名声较好的代王刘恒。于是派出使者去接刘恒到长安继承皇位。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刘邦在亲征平定代地诸侯陈豨的叛乱后,册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 ,都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其后刘恒在他就藩代地的十五年间,与民休息,发展生产,恭俭作则,代地由是大安。另一方面,汉初复杂的政治环境和母亲的悉心教导,养成了谨慎沉静的性格。更重要的是,这为即位后成功应对功臣问题与施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