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作为中华国粹,京剧有着悠久的传承与发展历史,集“唱、念、做、打”于一体,其表演有说有唱、有文有武,是最能展现中华民族文化感情的艺术明珠。
毛泽东曾写了一首《七绝·屈原》:“屈子当年赋楚骚,手中握有杀人刀。艾萧太盛椒兰少,一跃冲向万里涛。”他赞赏屈原作品中的“刀子”精神,以“万里涛”言其跃得远,以“冲”言其勇猛,歌颂其为坚持真理而献身的惊世之举。
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其中必然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在沉淀了数千年之后,经典也必然会给人带来新的感受。
说起岑参,在唐诗群星璀璨的天空中,虽算不上最耀眼但确是独具特色的一位,他描写西部边陲的风光和战事的瑰奇诗篇,被称为“边塞诗派”,和另一位擅写此类诗歌的高适并称“高岑”,在中国诗歌史上有开宗立派之功,“江湖地位”不可谓不高。
当你读着这首古风,分享着这种独特的边民生活,能想象不到热情好客、豪爽奔放、能歌善舞的阿凡提、库尔班吗?能想象不到边民们的幸福、美满和欢乐吗?
对吴承恩来说,人生也不过是一场“西游记”。过程是曲折的,最终还是要回归本真。
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明星阵容,只有优美的诗句、精彩的解读、以及诗词背后的故事,让一档“分享诗歌之美,感受中国情怀”的电视综艺节目受到观众的关注和好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提起辛弃疾,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位留名青史的豪放派词人。但你们知道吗?这位与苏轼齐名,合称“苏辛”的一代文人,还是一位征战沙场、无惧生死、铁骨铮铮的真将军,一个不折不扣的历史英雄。
戏曲不仅涵盖了武术、杂技、诗歌、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也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有人说先秦智慧、魏晋风流、汉唐气象全在这一方戏台之中。
提倡孩子读好诗,更鼓励孩子亲自创作童诗,在每次的小诗人沙龙上,原创童诗都是放在第一位,而有不少孩子在参加了几次活动之后,逐渐走进了诗歌创作队伍。
汉字文化是深厚的,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历程,记录着中华文明的兴衰嬗变。认识中国首先认识的是汉字,从这个层面上讲,汉字文化的自信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源头活水。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宋理宗端平三年5月(1236年6月)生于江西庐陵(今江西吉安),南宋末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汉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符号。了解汉字的前世今生,无疑是探悉中国博大精深的文明历史的一条路径。
和许多人一样,初初知道屈原,是因为端午节的艾叶和龙舟,以及两千三百多年前,汨罗江畔的那抱石一跃;之后的中学时代,又因为读到那一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知道了楚辞,知道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招魂》,以及屈原之伟大
屈原九歌,有咱山东古代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