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叶芽探,茉莉清香传……”12日上午,在悠扬的歌声中,“福满唐山路·徒步向未来”2022年两岸青年信俗渊源寻根之旅在上下杭启动。30多名闽台青年以徒步行走的方式开展寻根之旅,寻找闽台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
在滨海新区沿海地区,生活着一代又一代以打鱼为生的渔民。“我叫刘翠波,五十多了。船在鲤鱼门,是个打鱼哥。”如今,在抖音平台上小有名气的“网红”刘翠波回忆起自己多年来的经历,感慨万千。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在浩瀚纷繁的诗文与传颂中,江南俨然是四季分明、风光明媚的人间天堂。令人神往的吴越福地,孕育了形式多样、题材丰富的江南民歌,浸润着吴越地区社会环境、风物人情和审美情趣。
散布于主干道两侧的游步道旁,既是装饰环境的雕塑,又是传承文化、寄托乡愁的载体。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这或许是《农耕文化》荣获2021合肥市公益广告作品大赛雕塑类特等奖的重要原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地处秦岭北麓、灞水之滨的蓝田,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雄踞关中通往东南各省的要道之上,默默守护着长安的繁华。时至今日,蓝田作为西安的后花园,亦为城市守得一方生态宝地。
地处太行山脚下的井陉矿区南寨村,有一座闻名遐迩的明代阁楼,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充满浓郁地域风情的民间韵味,填充了当地阁楼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宝库,成为石家庄市和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是南寨村清凉阁。
赣南是客家民系的摇篮,置身于这片热土,有必要领略独特的客家风土人情。《客路赣南》即以轻松的笔墨带我进入奇妙的赣南之旅。
《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造句用语别致,人物形象鲜明,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吸引了众多文学评论家和学者不断深入研究。《红楼梦》有如此大的魅力和如此高的艺术价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蕴含的异彩纷呈的方言文化,可谓是“方言万花筒”。
近年来,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依托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优势,以打造河口古镇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文化底蕴,依靠黄河水资源风光多元化发展旅游产业,将河口村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既保护传承了当地历史文化,又守护了绿水青山,谱写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空间载体,如何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强村富民”道路的一种有益探索。衢州市余东村勇于创新,突破了自上而下“文化下乡”模式的局限性,深度挖掘农民画文化,实现了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化,继而带动周边8个乡村“众文化”联动成片、差异化发展,生动展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重构的美好图景。
地处秦岭东段南麓的洛南县下了一整夜的雨后,显得格外安静。我们到达时,天上缕缕阳光穿过云朵——放晴了。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地处秦岭北麓、灞水之滨的蓝田,是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自古雄踞关中通往东南各省的要道之上,默默守护着长安的繁华。时至今日,蓝田作为西安的后花园,亦为城市守得一方生态宝地。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利用空闲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的手工。这段时间,“在丘山·银川市厚礼记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就很是热闹,习古琴、做钩针、制皮具,学刺绣……每一个走进基地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喜欢的雅趣。金凤区绳结技艺非遗传承人杨梅也在这里开设了编结课。耳环、项链、胸针、车挂、腰挂、璎珞、步摇、发簪、墙挂……生活中常见的物件经她的手,充满传统韵味,也因各种巧思,让每一件作品都带着宁夏特色。
“增森叔,回家住一段时间吗?”邻居侯建广热情地向从城市回乡的退休干部侯增森打招呼。
“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这是隐藏在陕西渭北台塬上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里“地坑窑”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享有“天下地窑第一村”“中国生土建筑博物馆”美誉的柏社村是国家下沉式地坑窑集中保护区,保留有传统的窑洞民居780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