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馗是朱仙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传说人物。与文、武门神不同,他亦鬼亦人亦神,斩鬼除妖、惩恶扬善、护佑人间平安。
赵公元帅一手持立斧,一手拿财宝,左右两儿童手持荷莲,带福还家,表达了人们求福祈财的良好愿望。
此对文门神尺寸为同类中最大者,色彩绚丽,有力的烘托了吉祥喜庆的气氛。画中人物为朝官打扮,雍容华贵。两人着蟒袍,相对而立,皆一手持笏板,一手托盆,盆中有牡丹花和酒爵。盆中牡丹花,寓意拈得花魁大富大贵,酒爵寓意爵位。
此门神为御前侍卫。宋赵与时《宾退录》载:“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门神亦曰门丞。”画中二神身披甲胄,擎金瓜,似宋代门神遗制,贴于大门,以威慑鬼邪,保合家平安。
唐朝灭亡后,经过五代的战乱,到北宋又恢复了局部统一的格局。这一时期的门神形象多源于英雄人物,比如杨延昭、穆桂英夫妇、抗金名将岳飞等人。其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组合,那就是焦赞和孟良。他们由于品行正直和对彼此的情义成为了门神——即“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但因强盗出身,所以他们一般不作为住户的门神,而是被贴在猪圈马圈上,作为牲口门的门神。看来古人在选择门神时,对于其“出身”还是做了一番考虑的。
现如今我们最常见的门神,都是唐朝以后才出现。唐末五代时,门神这个位置由钟馗来担当。据《历代神仙通鉴》记载,钟馗原是唐玄宗年间的文武双全的进士,因颜值太低落榜,愤而撞死在大殿台阶上。后来皇帝知道了这件事,很惋惜,赐以红官袍安葬钟馗。 钟馗在人间因颜值吃了大亏,可是在阴间却很吃得开,“捉鬼”优势十足。
到了宋末,钟馗的地位得到“提拔”,挂进了房屋中堂。门神的位置又空了出来,唐朝开国功臣敬德、秦琼补位。 据说,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被鬼魂所扰睡不好觉。秦琼和尉迟敬德自告奋勇为太宗夜里守门,保证皇帝能宽心睡个好觉。有了两人的守护,唐太宗果然一夜安睡到天明,他心疼臣子,遂让人画了二人的形象贴在门上。此事传到民间,老百姓认可敬德、秦琼的人品和能力,所以也跟风将他们二人的画像贴在门上辟邪。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历史上,门神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乡间逢年节都要蒸制花馍。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七巧做巧花( 巧饽饽 ) , 形如石榴、桃、虎 狮 、鱼 等;四月,出嫁女儿给娘家送"面鱼",象征丰收 ;也有女儿出嫁作陪嫁用的"老虎头馄饨 ;寒食节上坟时用"蛇盘盘"以示消灾;做春燕表示春回大地;婴儿满月做"囫囵"谓之"龙凤呈祥"、"猛虎驱邪";老人祝寿用"大寿桃"等等。花馍在民间依不同岁时和用途有各种形式。
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人工制作的各种花样馒头,是一种民间的面塑艺术,盛行于关中渭北合阳一带及陕北部分地区。
陕西花馍的花饰以花鸟鱼虫、蝴蝶、蔬菜、水果等为主,表达了对祖先的祭祀、前辈的祝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丰富内容。春节时期多做枣花馒头,象征幸福与多寿。
陕西花馍又称“礼馍”“面花”,其实就是花样馒头,盛行于关中和陕北,凭借超高颜值,在陕西“馍界”混得风生水起。
这些漂亮的花馍,都是手工制作,都是用食材制作,没有添加剂,可以食用。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