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和王时敏、袁枢一样,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此册一共十二开,五开设色,七开为墨笔。兼仿各家,面目虽不同而其用笔仍是中锋一派,疏豁明朗,设色清淡古雅,从中可窥知其成熟后画风之一斑。
王翚(1632年4月10日─1717年11月15日),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清代著名画家,被称为“清初画圣”。与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合称山水画家“四王”,论画主张“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
此图画成时王翬已是83岁高龄,然而画面丝毫看不出有衰老的迹象,线条细若游丝,劲如屈铁,笔力老练纯熟,画风细润明快,融合了众家笔法之长。构图布景显示出画家胸有成竹,景物的配置自然写实,气度不凡。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
王铎(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王宸(公元1720—1797),字子凝,一字紫凝,号蓬心,一作蓬薪,晚署老蓬仙、蓬樵老、潇湘翁、柳东居士、蓬柳居士,自称蒙叟、玉虎山樵、退官衲子,江苏太仓人。时敏六世孙。原祁曾孙。 乾隆进士,官永州知府。书法似颜真卿,多藏古碑刻。山水承家学,以元四家为宗,而深得黄公望法。枯毫重墨,气味荒古,脱略形似。仿王绂尤得神髓。其中年画,乾皴中尚未有润泽之趣,至晚年则枯而且秀。山石都在形似间。著绘林伐林材、蓬心诗钞。卒年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