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伯年是上海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海上四大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他的杰出艺术成就受到世人瞩目。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
画面采取“截取”的方式描绘了墨竹的下半段,以示竹子高大茂盛的气势。三竿墨竹破石而出,坚韧挺拔,经狂风吹动,竹叶纷披,形态各异。画家“于难处夺天工”,选取竹叶在狂风骤雨肆虐下瞬间的典型形象,打破了传统画竹之法,认为“画竹之法须画个,画个之法须画破”,大胆求新,均以秃笔直扫,将竹叶画成倾斜的方向,叶尖成扁方状,略有变形,用笔横涂竖抹,脱略恣肆,以此表现出狂风的雄强之势。整幅作品有声、有势、有情,使人如身临其境,是李方膺画竹的代表作品之一。
《游鱼图》是李方膺的代表作。画中春水方生,欢腾的鲤鱼争相穿越于河水间,它们或直冲入水底,或徜徉于水面,或摇头摆尾,或展鳍跳跃,在寒冷的冬天之后尽情享受着春天河水复苏带来的喜悦。画面生动传神而富有情趣。作者用笔洗练,虽无一笔背景,却使人透过温和的春水仿佛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日景象,达到了意到笔不到、景在画外的艺术效果。
画山水、人物、传神,无不精妙。有淳化阁石刻。
刻画逼真写实,点染设色不失原貌,为研究康熙朝塞外花草的物种提供了难得的形象资料。作者在创作上通过折枝花卉间位置的高低错落、墨与色浓淡深浅的变化,以及精细的勾描、均整的设色等不同技法的运用,巧妙地将本是各自独立、不相连贯的物象有机地结合成富有节奏感的整体,从而在纵情挥洒的笔墨间显示出画家较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写实功底。
《花卉十开》是其花鸟画册页精品之一。十幅画皆纸本设色、淡彩没骨,依次画千叶桃花、石榴、白色桃花、白色梅花、海棠、兰花、野菊、秋菊、荷花荷叶、莲蓬莲藕等。结构巧妙,画工精湛。
清代扬州地区曾出现了一批专攻亭台楼阁的界画作家,以袁江、袁耀为代表,有“袁氏画派”之称。承袭二袁画法者有倪灿、李庆、袁杓、袁雪等人。此幅画法明显传袁江、袁耀父子衣钵,只是将二袁所擅长的长轴巨屏形式变为手卷。与表现形式相适应,在技法上,袁杓的建筑笔法较为粗放,设色较为淡朴,而作为建筑背景的山水由躁动趋于平和,由此营造出的视觉效果也由袁氏父子的缥缈超凡、宛若仙境而变为平实自然,更近实景。此幅楼阁作品代表了袁氏传派的艺术水平。
紫光阁修缮完成,乾隆下旨将平定准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画像张悬于四壁。次年正月,乾隆皇帝又在此设庆功宴,王公贵族、文武大臣、蒙古族首领以及西征将士百余人出席。此幅描绘了当时宴庆的宏大场面。图中建筑借助西洋绘画手法而沿用中国画传统的手卷形式来表现。位于中南海内的紫光阁始建于明代,到清代成为皇帝阅射和殿试武举之所,乾隆时重修,至今依然保持着当年盛世的形貌,图画中之建筑与紫光阁实景两相对照,饶有情趣。
将自然景物在画面中概括为流动的线,意味的点,以率性之笔将画中山水凝练为澹泊、简古、平和之境,远远不同于人们心目中的客观自然;萧云从在作品中所表现的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实际上包含了他对历史、人生的深切感悟,是通过笔墨画境而表现显露其审美意象的深刻意蕴。
明末清初著名的个性派文人画家。他在以苏州文征明为代表的吴派画风的基础上,又汲取了董其昌之后的充满奇异幻想的画风,创作了具有新意的作品。本图还堪称是一幅清新且内容有趣的风俗画。曾为清乾隆皇帝内府旧蔵品。
图绘拳石之旁,玉兰、兰花竞相开放。花、石的画法均极工细,玉兰花用粉多次轻染分出浓淡,再用工笔勾勒烘托出花瓣的肥厚白嫩。枝干双勾填色并施以皴擦,极富质感。山石的画法是先以淡墨勾出轮廓,然后用浓淡墨多次晕染,逐渐加深,直至显现出丰富的前后层次及石体的质感。山石玲珑剔透而刚硬,玉兰和兰花婀娜多姿而柔媚。本幅设色明丽温润,层次细腻,变化微妙,典雅端丽,属作者工笔花鸟之佳作。
他风格清俊高逸,表现山峦的云烟变幻,松多奇苍。作品苍劲的运笔、酣畅的墨色、及皴法、用点均更多石涛意韵。梅清笔下松弛中见功力,零乱中求整秩,经纬明快,恬适流畅。
画面用水墨层层渍染。最前面的那座山,山上苔点繁密,山间云雾缭绕。
作画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云,迥异平时。” 他的山水注意取法自然,使作品富有一定真实感。如其自述:“不将粉本为规矩,造化随他笔底来。
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