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邦达为清代画家,在山水题材上造诣颇深.他具有双重身份,不仅为朝廷命官,而且是一位颇有才气的画家.作为官员的董邦达,一生可谓仕途通达,早年高中进士,身为朝廷命官,平日忙于公务,作画只是董邦达的业余爱好.然而,董邦达具有绘画的天赋,尤其擅长山水画,名噪一时.其画风远师“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的山水画作品水墨疏淡,设色淡雅,用笔轻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极浓。
西湖十景之八,天目山余脉延至西湖分弛而成的南高峰和北高峰,呈环抱状俯拥西湖。古时南北两峰为名噪一时的佛教名山,峰顶各立有佛塔,塔尖入云,遥相对峙。至清代,双峰上古塔毁圮已久,仅余董邦达所绘北高峰前灵隐寺的多重佛塔,浮空霁蔼,流云霞鹤,为画面增添佛家静穆与忆古冥思。山中流水潺潺,穿苍松翠竹,汇入西湖。洪春桥跨山涧,其畔绘康熙皇帝所建景碑亭。观赏的地点及方式均为之所变,将古时较为单纯地泛舟湖上观山与寺景,丰富成静坐山中亭而观山望湖,与登临佛塔俯瞰西湖。
康熙皇帝重建庭院立于苏堤映波桥和锁澜桥之间的定香寺故址上,千尾金鳞红鱼游曳池中。而董邦达不着笔墨绘鱼,只绘池岸花木繁茂,将池上曲桥下落英缤纷与锦鳞隐于花木后,吞尽花香不见鱼。
作者以浓丽的色彩将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平湖秋月、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西峰插云、三潭印月、雷锋夕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全部绘制在长卷之上。并用泥金书标出沿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可谓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图中山石林木重是施青绿,建筑物着色浓艳。跌宕的群峰,缭绕的云气,开阔的水域给人一种旷远雄浑之感。
董邦达(1699-1769或1774),字孚闻、非闻,号东山,浙江富阳人,雍正十一年进士,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礼部尚书。好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其风格在娄东、虔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列。
纵观此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气势磅礴。内容主要描绘的是诸佛菩萨、天龙八部、法会、禅宗六祖和十八罗汉等形象。每个人物无论从装束、姿态、大小还是表情上都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