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篆刻创始人,安徽怀宁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图绘天台山石梁飞瀑,天生桥东西方向,连接着对峙的两座山崖,溪水三折,冲出桥洞,形成了如虹一般的飞瀑,起舞婆娑,坠入脚下的惠泽潭。雨来亭坐落在飞瀑之畔,方广寺如在天外,唯见其塔。全图有一种上下贯通的浩然之气与空灵之韵。
戴熙(公元1801-1860年),清代画家。字醇士,号鹿床、榆庵、松屏、莼溪、井东居士等,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咸丰翰林,官至兵部右侍郎,辞官归里后主持崇文书院。擅画山水,学王恽笔墨,兼师宋元诸家,尤善花卉及竹石小品。
戴本孝(1621-1691),和州(今安徽省和县)人,字务旃,号前休子,一作休宁人。别号黄水湖渔父、太华石屋叟等,终生不仕,以布衣隐居鹰阿山,故号鹰阿山樵,清代画家。性喜交游,与画家、诗人渐江、龚贤、石涛等友善,善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