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石如(1743—1805)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镠家八年,尽摹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遂工四体书,尤长于篆书,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稍参隶意,称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
焦荫纳凉图
整体观之,通幅《极乐世界庄严图》,人物众多,景物繁复,但通过设计者细致的安排,形成一幅结构严谨,左右对称,敷色鲜艳,树木宫殿与圣众菩萨之间,虚实互补,列序有秩,将《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所阐述的极乐世界胜妙景观,钜细靡遗的呈现出来。
此图人物面相与手指以工笔重彩,平涂淡色,粗细、浓淡间对比强烈,转换自如,其设色古朴,秀雅不俗,较全面地体现了丁云鹏在粗笔佛像、人物画方面的最高成就。此图天地开阔,中以浅色工笔画白衣大士端坐岩石之上,双目下垂,身旁净瓶插新竹数枝。
画面取云雾缥缈、山泉粼粼、木石山花骨秀清逸之处为背景,突出仙界气氛。人物衣褶皆用战笔流水描,宛转卷曲,古拙奇趣。人物面部用淡色晕染,富有体积感,尤其乾隆的面部,更具有写实的意味。此画将乾隆喻作法力无边、救苦渡难的菩萨,其主旨不言而喻。
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明代隆庆、天启年间画家、绘墨模名手。擅画人物、佛像、山水等。曾为名墨工程君房、方于鲁画墨模,并供奉内廷十余年。董其昌赠以“毫生馆”印章。 其人物画早年画风工整秀雅,晚年沉着古朴。山水师法宋元诸家,初以隽秀为工,后趋于古拙。亦能为书籍作插图,对徽州版画颇有影响。
董邦达(1699-1769),清代画家。字孚存,号东山,浙江富阳人。世宗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好古力学,书画皆精。曾参加编纂《石渠宝笈》、《秘殿珠林》、《西清古鉴》诸书。工山水,善用枯笔,钩勒皴擦,多具逸致。取法董源、巨然、黄公望,而得力于董其昌。传世作品有《溪山深秀图》、《松崖苔磴图》、《仿黄鹤山樵山水图》、《秋山水阁图》。
图中描绘一派天高云淡、崇山峡谷、清溪红叶的深秋景色,构图精美,风格挺秀。远处直泻的飞瀑和近处迂回的流泉隐现呼应,形成不同节奏的交响,与画家刻意描绘的草亭内和桥上人物的那种全神贯注、侧耳恭听的神色有形有声地表达着作品主题。
樊圻的这件岁寒三友描绘的是水仙,梅与山茶。梅枝以墨线钩勒,染以赭石,略加点苔。梅花及水仙以白描手法绘出,清丽动人。山茶及水仙叶丛以没骨之法写出,柔和润泽。中间奇石以积墨法渲染而成,厚实凝重,不以线勾,却以留白做线勾画形状层次,脱俗绝伦。画面韵雅气清,显“三友”之高贵。
方琮字黄山,号石颠,浙江人。工画山水,远宗黄公望,师从于张宗苍(1686—1755)门下,深得其传,是供职于清代宫廷的一位画家。清代供奉内廷的宫廷画家既有父子相传,也有师徒相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