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高岗茅屋图,描绘了江南山水,其笔墨劲利而苍厚潮润,苍翠欲滴。山石高悬,山随画活;湖水尽白,形成墨白对比,虚实相生。上题“把茅结画在高岗,拨叶闲书看夕阳;到老胸中无甲子,何从牖下梦羲皇”。
水墨山水图以前、中、后三段写江南山水。前作疏林坡石,树三组,株株有别,对树叶的描绘笔精墨妙,或作横划,或为圆点,或作松针,或为夹叶,垂枝、介字夹杂其中,高低横斜,参差错落,疏密得当。画树干运笔方中见圆,且时有波折,老而秀,苍而润,是典型的龚氏笔墨。中为小洲茅亭,水面如镜。后作对岸山峦,雄浑敦厚,层层推远,疏朗松秀中寓着沉雄的功底。
弘仁打破了自明末以来的山水画的形式化枷锁。所倡导的“师法自然”给中国的山水画带来了新的生命力,主张为造化描摹,表达真性情,提升了绘画的精神内涵,用唐代诗人李长吉的诗句来总结他成就就是“笔补造化天无功”。
龚氏的山水画其用墨法可谓是“前无古人”。他的山水画从白到黑.从简到繁其在用墨领域里精深拓展超越前人。龚贤以苍黑深厚、澄明虚静的艺术风格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
此图写千岩万壑,气势磅礴,山峦、高丘、林木、丛树、山涧、寒林、渔艇、农舍、清江、苇渚、野渡、空舟……场面繁复,然笔笔不懈,尽显出一种沉寂萧疏、清和静谧的美感。画风朴实,墨气深厚。
此画为仿古山水画,有黄公望遗风。
《上塞锦林图》描绘我国长城以北塞外的锦绣风光。绿色的灌木丛,红彤彤的柞枫树,错落于曲流之间,真实生动,俨然另逞独特面貌。用笔工细,设色鲜丽而又和谐。上方有高宗弘历御笔题七绝四首,借此图简述其先祖及弘历本人在北塞骑猎、武功的思念,以“祖德勤承告后人”。
《黄庭经》是魏晋年间道士养生之书,分《内景经》和《外景经》。郭尚先于1824年41岁书录此《黄庭内景经》。此幅书法以颜真卿为根底,又融“馆阁体”姿韵,结体宽博秀雅,笔力雄浑坚实,为郭尚先晚期精心之作。
乾隆《泥金书四得续论》,是乾隆用泥金纸写就的一则手卷,在运笔上讲究迟送涩进之法,从而弥补了泥金书在书写时迟滞的缺欠。乾隆一生纵情翰墨,在位期间每至一处,必作诗记胜,御书刻石。此手卷在章法布局上疏朗大方,气韵贯通,字体端庄秀丽,从此卷中可以窥见乾隆皇帝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功力。
本幅乾隆帝自书行书“开泰说”,叙述“三阳开泰”之由来,所谓“羊交三而成泰。……泰者,通也,又安也。”并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于“泰”的理解,认为君子,尤是一国之君,只有“终日乾乾”,才能达到“安而弗危”、“恒守其泰”之境界。图中乾隆皇帝用元代赵孟頫《二羊图》画法绘三羊。画款题为:“因一仿子昂法并书向作开泰说以迓新韶。乾隆乙巳新正御笔。”画幅中又有钤作者印及鉴藏印多方。
所谓“三希帖”就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这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水平的书法字帖。清朝乾隆皇帝酷爱书法,于是他在自己卧室旁边专门设置了一间十平米不到的小暖阁,用于珍藏三幅代表了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名贴以供他随时观赏,后来此阁被乾隆皇帝亲自命名为“三希阁”,而藏于此阁内的《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就被后人统称为“三希帖”。
桃花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