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字渊公,号瞿山,擅长山水、松石、尤其好画黄山,自谓“游黄山后,凡有笔墨,大半皆黄山矣。”他笔下的黄山,以气势取胜,行笔流动豪放,运墨酣畅淋漓。取景奇险,用线盘曲,富有运动感。有异于新安派比较生涩清峻的画风。他长期深入黄山。多写生黄山真景。虽经常自称学元代,却有自己独特的创造。他风格清俊高逸,表现山峦的云烟变幻,松多奇苍。曾用卷云皴,给人苍茫感觉。
溥心畲的画风并无师承,全由拟悟古人法书名画以及书香诗文蕴育而成,加以他出身皇室,因此大内许多珍藏,自然多有观摹体悟的机会。他曾经收藏一件明代早期佚名画家的山水手卷,细丽雅健,风神俊朗,俱是北宗家法,一种大气清新的感觉满布画面,溥氏的笔法几全由此卷来。因此其所作山水远追宋人刘李马夏,近则取法明四家的唐寅,用笔挺健劲秀,真所谓铁划银钩,将北宗这一路刚劲的笔法──斧劈皴的表现特质阐发无馀,并兼有一种秀丽典雅的风格,再现了古人的画意精神。
溥心畲(1896年9月2日~1963)原名爱新觉罗·溥儒,初字仲衡,天资颖悟,用功又勤,因此虽然在比常人更多不利因素的压力下,他仍有极高的文采与艺术成就展现。他自许生平大业为治理经学,读书由理学入手及至尔雅、说文、训诂、旁涉诸子百家以至诗文古辞,所下功夫既深且精,因此不免视书画为文人馀事。这使他毕生未能将全付创作精力投注于绘画之中,然而这虽是他的不足,却也因此使他的画风露出一种高雅洁静的人文特质,为常人之所不及。
溥儒为清代王室后裔,自幼接受着传统儒家私塾教育,其以画名于世。然其书法以“二王”帖学为宗,之后对唐、宋、元书家均有学习,在其晚年逐渐形成笔墨空灵、骨气十足之书风,南渡台湾之后被誉为“台湾第一帖学大师”,可见其书法成就极高,对后世影响较大。
溥心畲的画在笔法上具有北宗的厚重古朴,而在意境上却显示出南派的萧远淡泊。所谓的“宁静以致远”就是描绘的这样一种感受。
钱杜清画家。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浙江仁和(今杭州)人。 擅画山水,学文徵明工细一路,初自文伯仁入手,又上溯赵令穰、王蒙诸家,笔墨5I开细,中带生拙,所作青绿山水,有装饰味。
钱维城更擅长缜密的用笔和青绿、赭石相间的设色,其中也显示出清初“四王”的流派风格,他的作品经常呈现出来的是一派宫廷富贵的气息。
钱维城(1720—1772)清朝官吏、画家。初名辛来,字宗磐,一字幼安,号纫庵、茶山,晚号稼轩,江苏武进人。乾隆十年状元,官至刑部侍郎,谥文敏。书法苏轼,初从陈书学画写意折枝花果,后学山水,经董邦达指导,遂成名手,供奉内廷,为画苑领袖。曾随乾隆帝在木兰围场狩猎,帝以神枪殪虎,命维城绘图刻石纪事。
此卷画碧藻残荷、紫茵红蓼间,游鱼虾蟹、泥螺伏蛙、蜻蜓翠鸟、白鹭飞虫,或游或憩或观或窥,共同成就一幅盎然生机的秋色风光。从画法看,绝少职业画家之固定套路,写生与追求意趣之倾向尤其明显。
任熊(1823年7月19日-1857年11月23日)清代晚期著名画家,“海派”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字谓长,一字湘浦,号不舍,浙江萧山人。幼时家贫,跟塾师学画人像,后寓居苏州、上海以卖画为生。曾流浪到宁波,得遇名师姚燮,在其家“大梅山馆”学画,深得宋人笔法。任熊是绘画全才,人物、花卉、山水、翎毛、虫鱼、走兽,无一不精。画法宗陈洪绶,与弟任薰,儿子任预、侄任颐合称“海上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
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任颐(1840—1896),即任伯年,清末著名画家。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以字行,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人。任伯年是我国近代杰出画家,在“四任”之中,成就最为突出,是“海上画派”中的佼佼者,“海派四杰”之一。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丰富了中国画的内涵。
图中文人,丰颐长髯,左手执如意端坐观莲,当为谢灵运。右一僧人坐蒲团作展读状,当为慧远。左画二僧,一老僧观莲,一幼僧提壶肩杖侍立。画风谨细,设色明快淡雅。灵运有文士风度,衣纹亦流畅自如。僧人衣褶多为行云流水描,有装饰性。左上题云:"庐山远公开池种白莲,以十八人为社,社中陶渊明、谢灵运,一因无酒不至,一好游而长来。"可见图中人物主要应是谢灵运、慧远。四人神态各异,而无不细致生动,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