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图画一只猴子在树上捅马蜂窝,两只猴子在树下注视,情节紧张而有趣。所画蜜蜂、猴子的谐音为“封侯”。侯是古时爵位名,为五等爵位的第二等,直到清代仍沿用。《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这种具有吉祥寓意和祝福的绘画是沈铨特别喜爱的题材。 猴子的画法精工,形态生动,自识中提到是仿宋代画猿猴大师易元吉的笔法。背景山石画得较放,点苔先用墨点再用石绿,树叶多用夹叶法,再涂以白色或浅绛色。整幅画工笔与写意结合,色彩与水墨搭配,具有沈铨绘画的独特风格。
荷花鸳鸯图绘春夏之季池塘美景:荷叶茂盛如幂,老嫩枯荣,随风飞舞,翻翔滴翠。莲花枝枝高卓,摇曳生姿;朵朵饱满,粉妆玉琢。或极绽怒展,或含苞待放。映日照水,拍瓣生香。河面浮萍飘移,随波逐流。水中鸳鸯成双,在花间叶下相属倘佯。空中喜鹊栖翔飞落,互为唱和。用细腻的笔调,热情地呕歌了明媚阳光照耀下,大自然万物生长,篷勃向上的美好景象。
此作对松树崖石的勾勒虽然粗犷却没有草率之嫌,运笔之时勾勒点染并用,皴擦的方式变化多端,墨色既凝重又雅致,产生出一派浑厚苍劲的艺术效果。整幅画面被一片淡青色所笼罩,冷气逼人,与仙鹤羽毛的洁白以及鹤顶的丹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远景处的烘染,营造出画面深邃的意境,给人以江山无尽之感。
此画为作者晚年之作,笔触细致工整,造型生动准确,技法出自明代“院体”而又极具个人风格,笔墨工致,敷色浓艳,注重渲染,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劲健、流畅的线条,细密的局部勾画,完美的画面构图,令人难以看出此乃年已古稀之人的手笔。赞叹之余,不得不佩服画家充沛的精力,严谨的创作态度及深厚的笔墨功力,无愧于一代名师之称。
沈铨其画远师宋代黄家画派,近承明代吕纪,工写花卉翎毛,禽兽,设色妍丽,工致精丽、赋色浓艳,极尽构梁之巧。画面注重写实,画风谨严工细,造型准确生动。
沈铨字衡之,号南苹,又号衡斋,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一作德新人。善画花卉翎毛。雍正九年,应日本邀请东渡传授技艺,被日本同道誉为“舶来画家第一人”,至今仍影响不绝。沈铨少年时家境贫寒,随同父亲扎纸花为生,20岁后才开始专门学习绘画。工笔学习北宋画院的传统技巧,设色艳丽典雅,曾经绘制《花蕊夫人宫词图》,精妙绝伦。
此图八大山人画兰石,巨石向右拔地斜立,纯用淡墨简约地勾勒皴染,石脚一丛展开的兰花仅仅简约的数笔,就画出了兰花的挺立而又摇曳多姿、生机勃勃。石涛后写竹,善长变化的石涛,落笔便顺着石势写竹,竹竿劲挺而不失顺势。
孙逸字无逸,号疎林,亦号石禅山水兼法南北各家,淡而神旺,简而意足,闲雅轩畅,蔚然天成,尽得黄子久衣钵,人以为文徵明后身。新安四家之一。生平事迹不详,作品罕传,略知他侨寓芜湖,至迟卒于顺治十五年。性嗜绘画,所蓄名作甚多。
吴历早年曾跟王鉴学画,同时做王时敏的学生。故早期作品很似王鉴作风,皴染工细,清润秀丽。中年时期,在遍临宋元诸家基础上,着重吸取王蒙和吴镇之长,形成自己风格。作品布局取景比较真实,安置得宜,还富有远近感,用笔沉着谨严,善用重墨,积墨,山石富有立体感,风格浑朴厚润。
在中国绘画史上,“没骨”一词最初见于宋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曾记载徐熙的后代作花卉“不用墨笔,直以彩色图之,谓“没骨图”。苏辙也说:“徐熙画花落笔纵横,其子崇嗣变格,以五色染就,不见笔迹,谓之‘没骨’”。
该画右下部画一奇古巨石,一朵盛开的牡丹从石左侧斜出,枝头一雀鸟面向花朵,鸟目圆睁,似在欣赏花的美丽,又像陶醉在花香中。花鸟的颜色艳而不俗,用笔工而不板,明快醒目。巨石以浓墨绘出,见有皴染。石隙空洞处可见枝叶,错落雅致。墨竹疏落有致,用墨浅淡,与底部的花、鸟、石形成色彩上的鲜明对比。
此册绘各色花卉,以勾勒法为主,间以没骨法写出,配以各类虫鸟,工整秀丽,生趣盎然,即王时敏所称“神韵生动,应在妙品中”也。
翁方纲,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
吴昌硕从任伯年学画很晚,但其实他少年时便得乡贤启蒙学画。吴昌硕爱梅画梅,曾特意辟出“芜园”种植数十株梅花,后来自称“苦铁道人梅知己”,可见他对梅花的喜爱。吴昌硕自谓“苦铁画气不画形”,“作画时须凭一股气”,他将画梅称为“扫梅”,与米芾的“刷字”可谓异曲同工。
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