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沅字畹之,海虞画苑略作浣之,或作翰之, 江都(今江苏扬州)人,居常熟。善画,亲炙王翚,颇得趋向。山水著笔落墨不多,其浑沦劲挺之致,亦是专家。花卉翎毛钩染妍雅,赋色荷花得古人逸法。有榴葵双鹂图现藏南京博物院。
袁江善画山水楼阁界画,继承唐宋及明代仇英青绿山水的画法,所作多为绢本。山石以卷云皴、小斧劈皴为之,笔墨厚重;林木仿宋代郭熙、李唐、马远诸家;建筑物刻画工整精巧,合乎规矩;色彩鲜艳浓郁。其界画在清代画坛独树一帜。
袁江字文涛,号岫泉。雍正时,召入宫廷为祗侯。袁江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影响画家,宫廷画家,转工山水楼阁界画。在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楼阁工整山水当以袁江最有名。
清代传世画作。描绘新春农村热闹欢庆春节情景,爆竹、太平鼓、果品、鸟鱼挑摊,以及各种行业的耍猴货郎、算命、跑旱船、演傀儡戏的表演艺人。松树下文士席坐品茶闲聊,朱漆托盘内置有紫砂大壶与青花碗,盛装泉水则用绿地花卉大壶、茶铫。
此图是袁耀中年时期创作的大幅画作。绘高山峻岭,山石陡峭,树木葱郁,楼阁华丽壮观,境界幽美。图中用笔严谨精到,山水以工笔画出,墨色富于浓淡变化,明净雅致,意境恬淡,别有一番韵致。
“春台明月”绘一派怡人春色,湖岸枝头新绿,垂柳依依,用笔细润秀媚,设色淡雅。
“平流涌瀑”画夏日高树浓荫,茂茂森森,以浓厚的墨色点染,华滋苍润。
“平岗艳雪”绘冬季大地覆雪,老梅独立,神态潇洒,枝干用笔老练苍劲,再以胭脂、白粉点染敷色。
这组画屏是袁耀晚年的作品,所绘为扬州北郊的四处名胜景点,均为写生之作。“万松叠翠”写秋时萧瑟之意,构图平远、空明,远景山石以简笔勾勒,林木萧疏,只有常青的松树依然叠翠。
此图之中清水池塘,荷叶临风,莲花或盛开,或含苞,亭亭玉立。旁有莲蓬,迟得秋艳。水中画丛生萍藻,清澈虚灵。以没骨法工整晕染,荷叶的舒卷正背,花瓣的敛放卷伸,莲蓬的饱满,皆尽其态,并显婉约之姿。呈现了一片清秋的生机。
绘牡丹花卉数枝,牡丹枝叶繁茂,绚丽多彩,争奇斗艳。画面右上题署:“南田公曾有此画法,兰陵女氏清於冰写”。钤印二枚,上为“恽冰”,白文方印;下为“清於”,朱文方印。
张伯龙,清光绪时太医院御医,原名张士让,蓬莱城里人。此卷为其感恩尊师之作,用墨清丽,画面简洁,表现了其感怀恩情的思绪。画面构图饱满,通过对山石、树木皴擦点染的运用,使之更显生动形象,画面主体一老翁坐于船中,神态安详,与整体画面构成一体,整体画面意境清新,表达了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画中峰峦高立,古树参差,宽阔的水面占满整幅画面,顺着绵延的山势曲折远去,直至水天相接,消失在朦胧的云际中,山光水色接连一体,使画面更趋苍茫、辽阔。然而画面左上方的款署弥补了空白过大导致的空洞感,字迹的浓重又与高远的山峰呼应,使画面结构显得整合。隔山而望,不知是云气还是水雾横贯画面,徐徐升腾,围绕着苍郁延绵的远山半腰,不仅衬出远山的神秘与遥远,增添了画面的深远之感,同时也烘托出山水的灵秀气息。
据画史载,雍正皇帝的御前画家张若霭想规劝乾隆皇帝不要好大喜功与好色,于是想画一对鸳鸯戏水送给乾隆,不料乾隆把御前五位大臣找来看,不想画出的鸳鸯却被说成是鸭子,于是张若霭当着乾隆的面题写上“莲塘浴鸭”四个字。
此图以淡设色的方法画湖光水色,崇山叠嶂。画的上端,平湖舒广,远山连绵;右侧群峰巍峨,山势险峻,瀑布高悬;点缀在其间的茂树,错落有致,苍翠繁茂,好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近处,岗峦洲渚,坡石草亭,悠人荡舟,小泉流淌,又给人一种恬淡宁静之感。连接远近之山的一片高林密树间,云雾横滞,则给这灵山幽谷平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