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7年石涛26岁时,在安徽宣城创作了此幅《十六阿罗应真图卷》,这幅画据说画了一年始成,是其进入禅门后的精心之作。好友梅清题跋,并对此画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此作“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贻尽。此画为石涛早期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亦是石涛艺术生命里巅峰之作。
1667年石涛25岁时,在安徽宣城创作了此幅《十六阿罗应真图卷》,这幅画据说画了一年始成,是其进入禅门后的精心之作。好友梅清题跋,并对此画给予了高度评价,称此作“神采飞动,天趣纵横,笔痕墨迹,变化贻尽。此画为石涛早期人物画的代表作品,亦是石涛艺术生命里巅峰之作。
王铎,明末清初贰臣、书画家。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 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天启二年(162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礼部尚书。崇祯十六年(1643年),王铎为东阁大学士。1644年满清入关后被授予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于永历六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岁,葬于河南巩义洛河边,谥文安。
《峨眉山诗:王铎》为王铎行书所作《峨眉山诗》,作品整肃、雍容,有晋人气息而寓灵动,点画变化丰富,结体取斜势而灵动多姿,是王铎行书精品。《峨眉山诗:王铎》将历代经典碑帖行草范字集合在书法作品中,力求风格统一,行气流畅,章法形式多样,既可直接供书法爱好者临摹,又可为其书法创作提供借鉴,集书法与文学价值于一身。
释文:金山顶鸿飞阁。秋山晚更青,垂老探玄冥。漠漠朝多雨,苍苍夜降灵。菊醑无客醉,萧韵与猿听。辗转怀萧爽,银河展幔亭。告大次寒阳山趣懒人山是与,长夏触心光。已见碧桃实,...
王铎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称, 他书法用笔,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
以草书一挥而就,气势连绵点画缘披,是王铎草书精品之作。其作品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得晋书真传。诗卷以草书一挥而就,气势连绵点画缘披,是王铎草书精品之作。其作品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得晋书真传。
王铎这卷行书卷,用墨是丰满的,但墨韵并不是一模一样,而是湿枯互见,变化丰富的。
书法采用通篇行草互参,从始至终笔势雄强,有一泻千里之势。临池之精熟,堪为楷范。每个字都经得起推敲,结构考究,字形奇稳。是一幅精妙的临写佳作。
绘山岭巍峨秀丽,巨崖险峻。远处峰嶂矗立,云风环绕。群山深处,庙宇掩映其中,增添神秘之感。近处,松柏挺秀,水榭亭台临水而建,拾阶而上,可一览山水之景,环境十分优美。图中人物不多,却处处点题。如水榭中一人静坐案旁,一小童侧身张望,动态鲜明,栩栩如生。
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