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称此图仿云西老人(曹知白)画法。曹知白工画山水,兼师宋李成、郭熙、董源、巨然诸古代大家。然此图并非具体临摹曹氏作品,乃是融合宋、元绘画的不同画法的创作。王翚曾言,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此图正是典型作品之一。
近景以浓重墨色画稀疏柳林。枝干参差,富于变化,远处群山,波状起伏,湖上轻舟,张帆而行。笔墨简练,干脆利落。
松乔堂图卷
图中墨笔绘池上高梧疏柳掩映书堂,坡头二人对语。笔法松秀,意境淡远。在王众多的摹古、仿古的弘篇巨制中,此种写实的园林小品犹显清新可喜。
此图为仿唐寅山水,用笔轻灵,气韵生动,图中山石主要以渴笔淡墨画成,显得松秀温润,以干焦浓墨点苔,使画面更显苍润互济。着色古雅明快,色墨相映,不同凡格。款署“己未中秋前二日仿唐解0溪山晴霭图。石谷王翬。
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王翚在王时敏、王鉴发展南宗画派的基础上,借鉴北宗的某些技法,比较全面地对山水画传统进行整理,形成具有综合概括性质的法则。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
《山川浑厚图》中层岩雄踞,山势叠起,楼观错列,乔柯掩映,山下小径溪桥,有扁舟一叶,高士独钓,意境宁静清幽。此图画法,石谷融合南北画派为一体,把巨然的披麻皴参以范宽的点子皴,用圆柔灵活的笔法,随画轮廓,随加皴擦,山石阴面及侧面略以淡墨渲染,然后在山石轮廓的周边和交界处用以浓淡疏密不等的苔点,更见苍茫浑厚。树的画法,先用淡润墨,再以复笔由淡入浓,由润入干,线条长短粗细,纹理自然,其笔墨爽健雄厚,开合有度,很好的表现了江南地区山势盘礴和自然环境中的人情风光。
富春大岭图
王翚《唐人诗意图》卷写江南景色,起首平林清旷,坡陀相续,浅沙远水,天遥日暮。坡岸之间,蹊径蜿蜒,山势渐起,村舍列列映带于乔木茂树之间。小道之上,人骑往来,碧溪尽头,归鸦翔集。晚霭生处,岗岭遂峻,叠壑层岩,逶迤有磅礴之势。其间乔松积翠,山寺藏幽,其下芰荷送香,平畴交远,大江与青山,远而不见尽头矣。其末以落照结,故意境益见祥和。
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因而他所画的江南小景往往生趣盎然,清幽灵动。王翚作画喜好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画面效果比较繁密。
该幅左上自题:“余向在董思翁斋头见赵文敏《鹊华秋色图》,及余家所藏子久《浮岚远岫图》,皆设青绿色,无画苑习气。今二画不知流落何处,时形之梦寐,闲窗息纷,追师两家笔法而成此卷,虽不敢望古人万一,庶免近时蹊迳耳。戊戌长夏王鉴”。卷后有王撰、瞿中溶、华翼编三家题记。此卷据自题,是仿赵孟頫、黄公望两家的青绿设色法。图中圆浑的山形、细润的线条以及山石的长披麻皴、树叶的点簇法,均仿黄公望。
该图写太湖秋高气爽之景色,设景简略,绘平坡疏树,山麓茅亭。在画法上追踪倪瓒,山石树木勾勒用渴笔正锋侧出,转折处露锋芒而笔墨浑然,但点叶与小树画法仍近黄公望笔意,其苍厚蕴藉的风致是画家晚年之作的典型面貌。
图中层峦叠壑,民居错落。画面布局充实繁密,山石画法以黄公望为宗,于披麻皴后又用横点叠皴,或勾或点,各具风姿。笔法圆润,浓墨点苔。风格古朴高雅,具有大气淳厚之感,是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南山积翠图》为画家清代王时敏晚年所作,画面布置有序,层次井然,笔墨清隽秀润,沉静淡雅,毫无躁气,具有温厚而博大之美。此作题“壬子长夏写南山积翠图,奉祝蓉翁太老亲台七襄大寿并祈粲正。弟王时敏时年八十有一”。由此题款可知,这是画家为人贺寿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