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穉,清代,字南州,江苏常熟人,余珣次子,余省之弟,与其兄供奉内廷,生卒年不详。工花鸟、虫鱼,擅长院体画,用笔工整,设色艳丽,构思巧妙,能别出新意。写实功力深厚,受郎世宁、唐岱等宫廷画家影响,所作翎毛、虫鱼具有质感和动感,栩如生。
恽南田(1633-1690),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寿平,以字行。南田是他的号。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他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他一生生活在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
整幅画以淡墨为主,坚石取势菱角突出,在淡墨烘染之中,间施中锋轻轻皴擦,显得坚石更加枯劲萧条。树木的画法更加简洁,寥寥几笔就把在寒霜下的枯树展现的淋漓尽致,显示出作者娴熟的技巧和深厚的笔墨功力。
此幅画紫、红、白牡丹三枝,或正或侧,俯仰掩映,曲尽其态。利用赋色的浓淡、明暗表现花瓣丰富的层次变化,而花叶之翻转向背、枝节细微部份都仔细交待,毫无松散之处。
恽寿平山水取黄公望笔法,于荒率中见秀润,他32岁所画的《灵岩山图卷》,尖毫勾皴,浓墨点树、高旷清淡,中期山水,浸润宋元诸家,吸取王蒙等人的长处。
此图所绘松、竹、石是文人画家惯写的题材。画中松竹苍劲秀丽,画面所呈现出的明洁秀逸正是画家晚居时悠然淡逸心境的写照。
该图取意系藉唐人崔颢《登黄鹤楼》诗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之诗境,发遗民之情怀。画面构成右边以直线为主,林木直干密植,山峰耸立突兀,形成密不透风的格局,左边以横线描绘沙渚平波,空阔无际,左右对比大疏大密,别具新格。其运笔灵活洒脱,用墨浓淡相宜,层次分明。
本幅近景所绘树木不多,但富于形态变化,古木虬枝,青藤临风垂挂,二者穿插盘绕中显现出条理性。中景泉水潺潺,芦苇简约,将远、中景自然隔开,从而增强了全幅的纵深感及空间感。远山以淡墨干笔作长披麻皴,笔触开阔疏朗,显示出清逸深幽的韵致。此图不刻意求工、求似,唯求自然天趣,显示出恽寿平一向所追求的平淡超逸的审美意趣,为恽寿平精品之一。
本幅是恽寿平55岁时所作。以“双清”为画名是因为梅花以“众芳摇落独暄妍”的品格而水仙以淡色疏香和清气逼人的特性同被视为传统绘画题材中的“清物”。此图以淡花青晕染绢地,烘托双清的花色。梅树苍干繁枝,横斜取势,其花瓣法南宋扬无咎的画法,即以墨笔圈线为瓣,线条雅秀雄健,勾勒出花之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