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七言绝句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
墨笔山水
此幅作品笔法中侧方圆、曲直、粗细无不毕备,而又妙在以“画法行之”,其章法正斜疏密,错落自然,正如俗话所说的“乱石铺街”,“雨夹雪”,可谓形象而生动的比喻,板桥的生花之笔“其颠放殆天授非人力”其作品奇秀雄逸,正是他狂放不羁的个性流露,使他的书法具有“真气、真意、真趣”。
朱耷的作品往往以象征手法抒写心意,如画鱼、鸭、鸟等,皆以白眼向天,充满倔强之气。笔墨特点以放任恣纵见长,苍劲圆秀,清逸横生,不论大幅或小品,都有浑朴酣畅又明朗秀健的风神。
朱耷(1626—约1705),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由桵,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 、驴屋等,汉族,江西南昌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亡后削发为僧,后改信道教,住南昌青云谱道院。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主,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炼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
此图为朱耷71岁所作。全幅景致简洁,绘一只白猫蹲于石巅上拱背缩身,与山石浑然合成一体。它闭目养神,全然无心观赏四周荷花、兰花等俏丽的景致。作者显然运用了象征隐喻的手法,将客观的意象与主观的意识作了巧妙而含蓄的结合。
朱耷的这幅《松树双鹿图轴》描绘了一角山崖,崖边上一株古松遒然挺立,崖下一公一母两只梅花鹿亲密的相偎在一起。远处背景中的山崖和苍松画面疏淡,笔墨劲简;山崖上草石与古松以浓墨点画而出,近景处的双鹿则以淡墨着笔。外侧犄角雄健的公鹿于站立中作回首状,而内侧的母鹿墨色更淡,接近画幅底色,以缠绕公鹿的形态与公鹿亲密,情深状貌跃然纸上。松树与梅花鹿均表現出了超然的气质;而以一公一母两鹿如此亲密的形象入画,确是于超然中又见温情,似乎寓意作者既欲超脱又回顾留恋的情愫。
朱耷的山水画对后世写意画的影响很大,其画风险、绝、冷、怪。山水宗法董其昌,用笔较放纵。清张庚称“八大山人,有仙才,隐于书画。题跋多奇致,不甚解。书法有晋唐风格。擅画山水、花鸟、竹木、笔情纵恣,不拘成法,而苍劲圆润,时有逸气,所谓拙规矩于方圆,鄙精妍于彩绘也。襟怀浩落,慷慨啸歌,世目以狂。”
作者用极其细腻的手法勾画了丹顶鹤的形态,两只丹顶鹤羽色素朴纯洁,体态飘逸雅致,双腿修长秀美,两只丹顶鹤互相凝视,溢满了和谐之美,寓意吉祥、忠贞、长寿。苍劲有力的树干,翠绿欲滴的树叶,巧施脂粉的桃子,无一不彰显着蟠桃树顽强的生命力,带给人一派欣欣向荣之感。
从作者题诗可知本图以杜牧著名的《山行》诗句中描绘的景物绘制,是一幅典型的诗意画。作者通过对山水、枫林、人物形态的描绘成功的将诗中的景致展现在画面之上,呈现出动人的山林秋色,为邹一桂传世山水精品。
其中《小山画谱》论花卉画法。上卷首列“八法”、“四知”。八法是:一曰“章法”,二曰“笔法”,三曰“墨法”,四曰“设色法”,五曰“点染法”,六曰“烘晕法”,七曰“树石法”,八曰“苔衬法”。都是选取前人之微论。四知是:一曰“知天”,二曰“知地”,三曰“知人”,四曰“知物”。此则是前人所不曾论及,为邹一桂之独见。
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王铎的书法笔力雄健,长于布白,楷、行、隶、草,无不精妙,主要得力于钟繇、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米芾等各家,学米芾有乱真之誉,展现出其坚实的“学古”功底,学古且能自出胸臆,梁巘评其“书得执笔法,学米南宫之苍老劲健,全以力胜”。
《千字文》中除洁字两见外,其余全无重复,而且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令人称绝。
此图画的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断桥残雪”景。白堤第一桥曰断桥,介于前后两湖之间。春雪未消,悉琼林瑶树,晶莹朗澈。
李士倬为乾隆时期的翰林画家。画中山峰此起彼伏,道路盘曲,杂木丛生,高台上的建筑富丽讲究,周围树木不同别处,高大粗壮,因此很可能是乾隆皇帝的一个行宫。此图画得较为精细,师法元代王蒙,用细笔作牛毛皴,用墨较干,浅绛设色,但不太讲究笔墨情趣,带一定宫廷绘画的院体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