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画芭蕉竹石,淋漓酣畅,气势撼人。从笔迹来看,八大山人使用的是一枝长锋大腕笔和另一枝长毫笔,饱蘸墨汁,先画芭蕉,后画奇石,然后再补以竹,成竹在胸,放笔直挥,一气呵成,才能出现如此效果,由此可以想见他创作此画时解衣磅礴的豪壮情景。此画对水分的掌握与控制非常得宜,浓淡干湿层次分明,给人以清新,湿润、浑厚干湿之感。这是八大山人兴致高涨的神来之笔,平淡天真中揭示生命意识之真谛。
此立轴只画一条游鱼,空无所依,白眼向天,不仅体现了中国画中以空灵、含蓄为最高审美的艺术法则,更透过游鱼的白眼将八大山人一己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海棠春秋图》作于1682-1683年,此时的朱耷,家已经破败,面临着一番窘迫境况,身心的摧残和国家的破碎,撞击着他的心灵。《海棠春秋图》上有诗云:“西浒海棠棠棣华,垂丝海棠唐若邪。若邪四海皆兄弟,琴瑟东施未有家。”诗以海棠兴起,海棠在我国又称蜀客,意思是客居在外的游子,古人有所谓“蜀客离魂”之谓。
该作品以大卷写河边荷花盛开的情景。墨写荷叶、线勾花瓣,刚柔相济。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在刚柔之间,完美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这是“八大山人”朱耷传世佳作之一。
此幅画面笔墨虽简而构图饱满,境界廓大,表现了春风和熙、万物萌动的无限生意,与前幅情调大异其趣。
画面背景古木寒槎,虬干疏枝,树身用劲笔复笔,益见沧桑枯寂之感。下方盘石内方外圆,危如累卵,益增险仄之势。画家借助古木、怪石这些元代大师们常绘的主题,辅以静默凝重的禽鸟,暗示出生命的枯涸风蚀,苛刻寂寥,笔墨极简而意境丰满,元气充溢,体现了凝重、冷峻、朗润、含蓄、静谧的艺术特征。
这幅中竹子画得艰瘦挺拔,节节屹立而上,直冲云天,他的叶子,每一张叶子都有着不同的表情,墨色水灵,浓淡有致,逼真地表现竹的质感。在构图上,板桥将竹、石的位置关系和题诗文字处理得十分协调。竹的纤细清飒的美更衬托了石的另一番风情。
郑板桥书法,用隶体掺人行楷,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其画,多以兰草竹石为主,兰竹几成其心灵的郑板桥的书法艺术,在中国书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
这幅以竹、兰为主题的画作,体现了画家以“眼中之竹”观察、“胸中之竹”思考、“手中之竹”表现的创作方法,传达倔强刚直、孤傲不驯之气,兰叶的葳蕤则“借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直抒书画同源之义。兰出空谷,竹称此君,相伴立根于破岩中,纤弱其表,强劲其髓,画出一股精神力量。
赵之谦(1829年-1884年),中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汉族,浙江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撝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赵之谦的篆刻成就巨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都从他处受惠良多。
画中山涧丛树,一道清流顺山而下,二三僧者策杖越溪石而行。丛树郁然含烟,幢幢塔影与林中庙宇呼应,云蒸霞蔚,呈现出宁静而悠深的景象。此画多用渍墨,画家素以“水墨烘染”之功而著称。
此图以淡设色的方法画湖光水色,崇山叠嶂。画的上端,平湖舒广,远山连绵;右侧群峰巍峨,山势险峻,瀑布高悬;点缀在其间的茂树,错落有致,苍翠繁茂,好一派生机盎然之景。近处,岗峦洲渚,坡石草亭,悠人荡舟,小泉流淌,又给人一种恬淡宁静之感。连接远近之山的一片高林密树间,云雾横滞,则给这灵山幽谷平添了几分灵动的韵味。
恽格,字寿平,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晚居城东,号东园草衣,后迁居白云渡,号白云外史。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开创了没骨花卉画的独特画风,是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
此册中《牡丹》、《桃花》两开最具典型。牡丹作盛放之态,花辦重重展开,层层叠叠,俱交代清晰,却不见勾勒的痕迹,只以色彩晕染,造型赋色,一以出之。桃花花辦娇小,花形简单,便直接点染而成。这样的描绘,最能表现花卉的娇嫩生动,没有僵滞迟涩之虞,色深而重的,显得雍容艳冶,色轻而淡的,显得文秀婉约。
仿倪瓒遗意,画古木平泉,丛篁积翠。作者运用折带皴、叠糕皴画竹石树木,或断或连,似断实连,虽为仿古,却有自家风格,显秀润清逸之气。轻物象重心象,以抒主观之情为主,而不着意于再现特定景物的真实情趣。画面以诗书画结合,来阐发画意,寄托感概,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