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描绘的是兴福庵的景物,寺外杂树丛竹,墙内孤松白鹤,本是一处清幽之所,然人去室空,更显凄清与萧凉之感,透露出作者以笔墨寄托哀思的心境。树木勾点结合,层次分明,穿插自然,蜿蜒曲折的围墙加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山石有皴有染,山水大面积的青绿敷色表现了真实自然的景致,是画家兼取宋、元画法而别具一格的代表作。
吴历的《仿古山水册八开》,是其中年作品,主要是遍临宋元诸家的摹古作品。从这个册页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他摹古而不拘囿古人的风格。用色之淡雅,山石之爽目,江河之平远,树木之萧疏,均蕴含着古意,又超出了古人之束缚,给我们一种即熟悉又清新之感,这就是吴历的特别之处。
此幅山水为其三十七岁(1668)之作,画层峦叠嶂,山谷间白云缭绕,山麓绿树丛生,苍翠欲滴,平湖开阔连天。村舍、寺庙、昏鸦点缀其间,展现飘渺幽深、雄伟壮丽之自然美景。画法继承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传统,临摹古画功力极深,于青绿着色者尤有独到之处,气息颇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绿红白重色,同时又以淡赭染水天,于鲜艳赋色中别具清雅之致。
图绘燕子矶峭拔峥嵘之势。矶下片片沙渍、芦草,港湾处停泊众多船只,亦有归航的帆船驶向岸边。燕子矶右侧山脚下,坐落着古寺、民居和石桥,具浓厚的生活气息;左边是广阔无际的长江。 莫愁湖位于南京西门外清凉山脚下。相传南北朝宋、齐年间,美丽善良的莫愁女曾在此居住。莫愁湖湖水宛若平镜,岸边古松杂木成林,有一小亭建于湖中。湖滨亦有高阁瓦屋、亭榭院落,安排得井然有序,可游可居。这两幅作品均以造化为师,是作者写实风格的代表作品。
荷花是吴昌硕经常描绘的题材,其作画的理念是“画气不画形”。他曾道:“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人言画法苦瓜似,挂壁恍背莓苔屏。”
吴昌硕先生是晚清杰出的艺术大师,诗、书、画、印均能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其书法四体皆工,但成就最高、功力最深的是篆书。小戎诗篆书继承杨沂孙古朴严整之风,结体趋方,工稳精到,密中见疏,拙中藏巧。用笔沉着含蓄,遒劲朴实,颇显功力。此篆书虽貌似杨沂孙,实质已孕昌硕先生独立面貌。特点一是笔气浑穆,藏千钧之力于点画中,二是奇拙中涵蕴藉,古朴处寓潇洒,结体比杨氏更具动势。
图中山石、树木行笔松秀稳健,施墨设色富于深浅浓淡的变化,区分出物象的层次;水纹细密,用笔流畅而不板滞;山间弥漫的云气以墨和滕黄两次勾线,近线条处以淡墨晕染,表现出云层的厚度,颇富装饰趣味。
这幅《仿黄子久山水图》是在古人的基础上加以发挥,并且充分体现出王鉴自己作品的独有特色。纵观全图,坡岸石矶磊磊,凸石崔嵬,层叠复上;群山重重,岭峦高耸,峭壁悬崖,气势壮观,一种令人向往的感觉油然而生。
其用笔锋颖幻化,真率而意韵高古,生涩之处见纯熟。其用色绛翠斑驳,是浅绛和青绿手法的极致运用与融合。画面中累见笔笔交叠,色色相浸之处,全然不拘小节而直渲天然真趣。
《仿王蒙夏日山居图》画风近似元代王蒙深秀细密, 布局繁复紧凑. 全图以块石累积作大山, 笔墨交融而层层入深, 先以淡墨着轮廓, 再逐次渲染, 又以干笔皴擦, 后以焦墨提醒. 画面仅有上方天空留白, 其余皆为深林重嶂所布满, 表现出林木苍郁之景象。
王原祁绘画主要受元代(公元1279--公元1368年)黄公望影响。作画喜用干笔,先用笔,后用墨,由淡向浓反复晕染,由疏向密,反复皴擦,干湿并用,画面显得浑然一体。
此图以“高远”法取势,构图呈“S”形循环上升。山石沉浑雄健,树木苍厚繁密,画风凝重古朴。
此图原名《仿黄子久山水图》。绘山峦起伏,林木丛生,山林深处村屋坐落,一股清泉直下。近处溪流清澈,水榭石堤,意境幽深。用笔秀丽,皴染精到,滋润浑厚,气韵苍莽。,为王鉴晚年佳作。构图繁而不乱,山石错落有致,而且笔法华润圆细,秀逸中不失严谨,纤细而不流于柔弱,刚柔并济,浓淡兼施,皴染同举,别有风采。
清初四王之一的王鉴在暮年取宋代范宽之意作了一件巨幅山水——《关山秋霁图》,为吴湖帆的祖父吴大澂所藏,乃是一代煊赫名作。吴大澂的幕僚陆恢、吴湖帆的表亲潘博山以及“三吴一冯”之一的大画家吴徵从中获益良多,并曾以此为本各自画过一幅《关山秋霁图》,均能自出新意。
王鉴所谓的“仿”并非简单地模仿笔墨技巧、构图布局,而是重在表明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思想,然后施之于画幅上,令其画独存灵逸之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