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手书《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不仅具有独特的宗教艺术价值,而且还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乾隆皇帝崇佛及其佛学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此画为乾隆御笔。作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图中以“梅”寓意先春报喜,以“瓶”寓意平安,以“荷”寓意祥和,以“柿”和“如意”寓意事事如意。乾隆,即爱新觉罗·弘历,清高宗,清朝第六为皇帝,擅画山水、花卉、梅兰竹石,字学赵孟頫,山水师法董其昌,以中锋草隶之法,得古秀深逸之趣。
图绘乾隆皇帝骑马射鹿,而且一箭击中双鹿的场景。此图不仅显示出乾隆皇帝老当益壮、身手敏捷的体能和他娴熟的马上骑射技术,而且也显示了他所使用的御用弓具有优良的品质。
钱维乔早岁即工翰墨,得其兄钱维城之传,为兄代作,已咄咄逼真,而文秀之气过之。后笔尤苍厚,山水茂密不繁,峭秀不塞,作家士气兼备。晚岁笔墨尤精,随意所作,疏老苍浑。因作品风格酷似其兄,当时有“常州二钱”之誉。
仿董源山水图
《国色天香图》是一幅富丽堂皇的工笔重彩花卉图。图中的牡丹花开娇艳,明丽动人,色彩丰富饱满,姿态优雅,设色极其讲究,勾线细致圆润。而花下奇石则用积墨与淡墨晕染相结合绘出,以石绿、石青略染。兰花以重粉罩染,胭脂点蕊,素雅动人。地面以淡彩渲染,营造出空间的伸缩感。《国色天香图》堪称“中国牡丹第一图”,是中国古代牡丹绘画最杰出的作品。
马荃对绘画对象熟谙于心,描绘物件没有任何的造作之姿。花草淡泊闲远,芳汀幽香,鱼蝶泰然自处却又生意盎然。画风表现出平和闲淡、清丽出尘之丽。加之阴柔瑰丽的用笔,细腻敏感的心智,更使得画面呈现出柔美的装饰意味。在画面中她大胆地将勾染法与没骨法并用。时而花卉蝶虫勾染为主,时而山石虫翼晕染为要,画面通体流畅,层次分明。
《寒山拾得图》是其人物画中的佳作, “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爽利。图中寒山右手指地,谈笔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披头散发,憨态可掬。借鉴了宋代画家梁楷的简笔画法,把唐代两位不愿拜见官吏的诗僧“笑傲而去”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艺术色彩。
罗牧的绘画活动,主要在顺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师从魏书学习画技,后又自学继承名画家黄公望、董其昌的画法,所画笔意空灵,林壑森秀,墨气翁然,独具风格。他画的花卉、人物、山水罗牧书画作品画造诣很高。据后来专家论定,他的山水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擦笔皱,纤细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具有烟雨迷蒙的“米氏云山”风格。因此为行家所赞颂。
此幅作品是清代著名画家李寅的山水代表雅作。其构图巧妙,笔墨工整,结构严谨,是一幅气韵不俗的作品。作者在绘画理论上有独到见解,重视发展“三远法”,提出“俯视法”,逆取其势。所画山水立意新颖,构图巧妙,笔墨工整,结构严谨,千丘万壑层出不穷,气势磅礴,闻名于时。兼工花卉,所作桃花、杨柳娟妍工丽,颇具神韵。
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今依俗语而标题也。
李叔同是一个传奇,从风光八面的文化名流转而皈依佛门,在风花雪月的杭州避世而居,潜心修行,从此往昔种种仿佛一切两断,李叔同已死,而弘一法师方生。本书是弘一法师的佛学心得,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
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花丛寥落,临水弄影,翻红坠绿,暗合无边秋水。此画可谓笔歌墨舞,虽不及徐渭画荷的爽利姿肆,也不及八大山人的沉厚内凝,但碎笔纷披,运笔如作草书,亦足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