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傅山历来有 “学海” 的称誉, 他工书善画, 博极群籍, 在经史子集、 文学诗词、 佛经道藏、 书法绘画、 钟鼎文字、 医学医术诸领域都有精深研究 , 所提倡的 “经子不分” , “经子平等” 思想更是开一代风气之先, 其研究、 批点诸子著作之多、 内容之广泛,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是少见的。
丁云鹏是仇英之后最著名的人物画家,他工给的笔法不下仇英,而高古文雅似又过之。他最擅长的是佛教题材,佛祖、菩萨、罗汉在他笔下既栩栩如生,又庄严肃穆。
丁观鹏雍正四年(1726)进入宫廷成为供奉画家,他擅长画人物、道释、山水,亦能作肖像,画风工整细致,受到欧洲绘画的影响,其弟丁观鹤同时供奉内廷。
观音为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上说此菩萨能“救苦难众生”,示现种种形象,名为“普门示众”,一般形态多作女相。此图绘千手宝相观音一尊,各手分别持小斧、莲花、宝剑、弓箭等各种法宝;头上祥云朵朵飘荡,云中托出小佛十尊,花朵飞扬。观音面容和手臂作多层烘托,有较强的立体质感。说明作者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也吸收了西洋画的明暗、透视等特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法界源流图》共绘制典故98组,千手观音、财神、形态各异的十八罗汉、神像630多尊,以及龙凤虎狮等吉祥神兽50多种、亭台楼阁、山水花草等,展现了富贵吉祥、福寿安康的美景。其人物主要是佛教的各位至尊神像,其名号为佛教的学术源泉也代表了佛教的渊源和历史,是中国佛教学术最长的历史绘画资料,佛教艺术界顶级艺术作品,也可以说是佛教界佛像的全家谱,几乎包括了玄宗、禅宗、及密宗的全部神像,是研究佛教的重要参考。
邓石如时代,正值皖、浙两派称霸印坛之时,但他绝不满足于前人印家所取得的成果,而以自已雄厚和书法为基础,做到“书从印出,印从书出”,打破了汉印中隶化篆刻的传统程式,首创在篆刻中采用小篆和碑额的文字,拓宽了篆刻取资范围,在篆刻上形成了自已刚健婀娜的风格,巍然崛起于当时的印坛,可说与皖、浙两派形成鼎足之势。
绘高山连豆,蒙水曲远,树木萧疏,景色清幽。左山半崖立一奇松,姿态奇峻。山脚廊厅依山而建,空旷无人。右半山处一凉亭掩映石壁中,浑然天成。笔墨苍劲整洁,极富秀逸之气,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笔法有云林气度,侧笔干擦,简洁清淡,不落陈规。赋色清淡,古朴优雅。
图绘峰峦高耸,幽谷潭深,飘渺的岚气中,有瀑布奔泻而下,真实地表现出黄山所独有的虚幻明灭的风神韻致。画法以枯笔乾擦为主,山石几不见笔痕,而更显幽邃玄远、空寂无尘。
康熙四十三年刻,达礼善撰并楷书,圆首方座,高178厘米,宽68厘米。达理善,那木都鲁氏,满洲正黄旗人。顺治十七年封三等男爵,康熙二十五年赠二等男爵,曾任陕西布政使。
程邃,明末清初篆刻家、书画家。作品淳古苍雅,章法严谨,笔意奇古。每作一印必求精到,稍不如意,则磨去重作。画学黄于久,中年后自成一格,纯用枯笔,干皴中含苍润,杨孟载评论说:“黄子久画,如老将用兵,不立队伍,而颐指气使,无不如意,惟垢道人能之”。
富贵双全图
陈师曾不仅是一位画家,更是一位美术史家和美术教育家,写意花鸟画近学吴昌硕,远宗明人徐渭、陈淳等大写意笔法,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像收破烂者、吹鼓手、拉骆驼、说书、喇嘛、卖糖葫芦的、磨刀人等等,斑斓多致。
陈师曾,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湖南巡抚陈宝箴孙,陈三立(陈散原)长子,陈寅恪之兄。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到北京,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其山水画注重师法造化,从自然景观中汲取创作灵感;写意花鸟画画风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画以意笔勾描,注重神韵,带有速写和漫画的纪实性;风俗画多描绘底层人物。
查士标精于绘画,笔墨疏简,风神闲散,意境荒寒。书法作品布白稀疏,线条粗细对比明显。运笔变化笔锋,粗笔凝重,细笔灵活。诗联色彩灿烂,氤氲虚幻,仿佛看到一幅幅画面。画家笔下的诗句视觉形象和线条造形尤其简朴闲散,不同米颠的八面书锋,风樯阵马,而是一种看到老树昏鸦的幽隐期约,使人浮想联翩,大隐于市、超然尘外的闲情逸致表现得淋漓尽致。
查士标是明末清初新安派“海阳四家”(江韬、查士标、孙逸、汪之瑞)之一。专事书画,家藏甚富,鼎彝及宋元真迹皆有,遂精鉴赏,他擅画山水,笔墨疏简,风神嫩散,气韵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