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竹石图是历代文人善画的题材,约始于唐代,至北宋文同、苏轼有较大的发展,南宋、金元间继有作者,至赵孟頫加以强调,形成一时风尚,终元一代盛行不衰。
赵孟頫绘竹石,强调“以书法入画”,此幅绘古木新篁生于平坡秀石之间,以飞白法画石,以篆书法绘树,纯用水墨表现,是其“书画同源”之理论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元代文人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千字文》是我国古代启蒙读物,由梁代周兴嗣编成。它总计千言,每四字一句,易读易记,无一字重复,且包含天文、地理、伦理、历史等诸多方面,内容广泛,因而流传久远。隋代,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曾闭户书写《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束诸寺。受其影响,元代赵孟俯临写智永千字文最勤,他自称"二十年来写千文以数百"。字迹典雅秀美,是学书者的理想范本之一。
纵观整幅画面,给人以荒凉萧疏、冷寂落寞之感。再加上画家富有个性的书法用笔,这种感觉就更为明显与强烈。如果再联系陈琳的诗句“碧澜堂上忆王孙,白石丛篁带秋雨”的心境描述,一种亡国之恨的悲伤情绪就愈发明朗。
赵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1] —1322年7月30日[1] ),字子昂,汉族,号松雪道人[2] ,又号水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其父赵与訔曾任南宋户部侍郎兼知临安府浙西安抚使。
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点画需圆润华滋。这幅《玉枕兰亭序》就很好的突出了这些特点。
正文楷书 纵35.8厘米,横284.1厘米,其“玄妙观重修三门记碑 ”原在正山门内,“文革”时失落。1990年,苏州碑刻博物馆受市道教协会委托,仿刻成碑,现存正山门内。铭刻碑帖2幅;每幅纵52,横136.5公分 記五十八行,行十一字,額三行。
赵孟頫实际书写的是北宋苏东坡题咏王诜《烟江叠嶂图》诗一首:江上愁心千叠峰,浮空积翠如云烟。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赵孟頫墨迹传世虽多,惟大字却少见。从中不难看出其大字功夫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