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为了寄托美好的愿望,自古以来人们一直对清明节民俗活动情有独钟,如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放风筝等,同时也受到古今文人骚客的垂青,有关清明节的诗词歌赋见诸笔端,大家熟知的四大名著里就不同程度涉及清明节的内容。
中秋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彩灯、月饼……大街小巷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欢乐祥和氛围。其实,早在魏晋时期,民间就出现了中秋赏月的活动,到了宋朝,夜市还会通宵营业,游人络绎不绝。
“中秋鲜果列晶盘,饼样圆分桂魄寒。”月饼堪称中秋节最有名的节令食品。有人感叹,月饼好吃,做法难学;也有人讨论儿时“月饼的味道”,好奇千百年前古人吃的月饼是什么样子。其实,古代月饼分很多种,有专门用来祭祀的,比较大;那种家里人自己吃的月饼就比较小,具体形状不统一。
端午节作为夏日最盛大的节日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丰富的节日习俗,无论从生理的角度还是心理的角度,都与儿童养育息息相关,从某种角度上说,端午节也可以算作是儿童节。
腊月二十三,民间俗称小年,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要开始“忙年”了。“忙年”是春节的年前习俗,而小年是年前习俗的开始,民谚“腊月二十三,掸尘扫房子”,就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扫尘迎接过年。
穿汉服,穿针、乞巧、拜月、牵红线、提灯游园等,生动再现传统文化之美……刚刚过去的这个七夕,不少地方纷纷举办文化活动,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参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推出七夕特别节目《天下有情人·此夕最相思》,在特别节目播出前,央视频和总台文艺节目中心新媒体矩阵推出了直播节目——《最美是七夕》,畅聊七夕浪漫民俗,受到了广大观众和网友的好评。
伴着粽叶清香,端午小长假来了。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在贵州,每到端午,各地州都有精彩纷呈的民俗活动,值得一游。
在丽水,一个香粽,裹入千缕情思;一片相思,寄托万种期盼。端午粽子,人们吃的是文化,品的是亲情,念的是美好!
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七夕节、乞巧节、七夕祭。这个节日是洛阳民间的重要节日,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浓郁的民俗风情。那么,为什么洛阳把七夕叫七夕祭呢?因为这个节日与华胥氏和宜苏山有关,今天,我们讲讲这个故事。
百子嬉戏,乃明清两朝流行之纹饰,寄托百子千孙之愿。
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是汉族传统的七夕节。七夕节又称双七节,乞巧节,女节,少女节,鹊桥会和巧节会等。所有的名称,来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传说玉帝的第七个女儿织女,心灵、手巧、善织、令人羡慕不已,因此,人间女子就拜祭她,祈求智慧、灵巧和幸福,于是,就有了每年七月初七的“乞巧”活动,由此形成了乞巧节。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各地的各民族围绕着这一节日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14日,人们迎来了有着“中国情人节”美誉的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祭、牛公牛婆日、巧夕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七夕节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故名“七夕”。
赛龙舟,品非遗,包粽子,迎端午……由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中共东城区委区政府、西城区委区政府联合主办的2019年端午文化节主城区主场活动昨日在龙潭公园火热上演。此次活动既是北京市端午节系列文化活动的序幕,又是东城区和西城区首次携手举办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过后是重阳,露重更比昨夜凉。人生易老天难老,邀友登高祈吉祥。重阳时节,霜天寥廓,秋高气爽,茱萸果红,菊花绽放。农村豆谷登场,小麦成行;人们扶老携幼,远足登高,期求辟邪祛病、人寿年丰。远古,九月在庄稼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九九寓意久久。后又有重阳节求寿之俗。西汉《西京杂记》中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为了长寿健康,重阳节形成诸多习俗。
今天是“二月二”,节名叫“青龙节”或“春龙节”。这个节在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极为重要,意味着从腊月开始的过年活动正式结束,农工商学仕新一年打拼从此正式开始。 古人认为,龙主水,龙抬头意味着雨水增多,是大大的好事。春雨贵如油,农耕需要丰沛的雨水,为了崇龙、媚龙、祀龙,还出现了种种“龙主题”活动,流行最广的是“引龙回”。即在二月二这天,古引龙回”人争相把“龙”往家里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