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绣球、比武招亲、 汉服表演、猜灯谜……8月3日晚,在杏林文体中心广场上,一场古韵十足的“七夕会”在这里上演,来自两岸的上百名青年喜赴鹊桥会,寻找有缘人。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就是中国传统的节日——重阳节。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
6 月 7 日,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丰富多彩的端午习俗已在湖湘大地上传承了两千多年。
传说中的织女是一位纺织高手、女红大师,只有在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才出现一次,所以女子们要在此夜沐浴净身,打扮得既庄重而又漂亮,在庭院中安上一张供桌,上面摆上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因为织女是个美女,所以还要在瓶子里插上几枝鲜花和几束红纸,前面放置一个小香炉,插上几炷香。少女少妇们在案前焚香礼拜,面向织女星座,虔诚祷告,乞求智慧和巧艺。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七夕这一天有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祈祷姻缘的习俗。河东区多街道社区举办丰富多彩活动,引导辖区居民了解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在我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传说它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隐士介子推。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十几年,介子推紧紧跟随,曾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给饿昏的重耳吃。重耳重登王位后,介子推却躲入深山避官。重耳放火烧山,企图把介子推逼出来做官,结果却把介子推烧死了。后人为了纪念淡泊名利的介子推,每逢他被烧死的这一天,便禁火寒食,形成了长达两千多年的习俗。
清明又至。《历书》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里,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古时的清明,也称“柳节”,以柳为载体的民俗活动可谓多矣。其中,流行最广泛的是插柳戴柳。民谚中就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之类的说法。
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油团市委、北川羌族自治县妇联等单位积极组织开展线上交友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让罗秀湖成了龙船的世界,色彩斑斓的龙船在湖面上竞技、表演,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
端午节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具底蕴的节日之一,也是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节日。岁月流转,年轮更替,今天的端午,仍然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集体记忆,其历史意义与文化韵味更是历久弥香。
春夏之交,一种头顶花骨朵的植物悄悄钻出地面,舒展着婆娑的身姿,不几天便撑开八个角的圆形薄纸质叶片,在微风中风情摇曳,宛如撑着绿色油纸伞的高贵夫人。她就是八角莲,又因叶面低凹成碗状可集雨露,民间俗称“一碗水”。
又到端午,你是否还记得儿时的味道,妈妈的粽子,艾草的清香,那些美好的记忆;清风吹拂,百花盛放,芳香四溢鼻尖寻的,却是那一抹淡淡的粽香,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仲夏端午。端者,初也。”。而端午节又名“天中节”,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中写道:“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犹然,故称之为“天中节”。而这一节日也因适宜的气候成为市民出游的首选。
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有着怎样丰富多样的生活习俗?端午习俗背后,承载着怎样的文化记忆和精神内涵?今天过端午节的现实意义在哪里?
提起端午民俗,人们往往想起吃粽子、赛龙舟。其实,端午民俗还有很多,比如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放一把湘风楚韵,合几缕夏日清风,青玉箬叶红绳绕,粽香阵阵过端阳。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更是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