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忘”是庄子在《大宗师》篇中假借孔子和颜回之间的师徒对话提出来的:在故事的开头,颜回来找孔子汇报学习心得说:“回益矣。”也就是说学生我觉得这几天有进步。仲尼曰:“何谓也?”孔子说:“具体说说!”
在老子的哲学概念体系中,“道”处于核心的位置。但《道德经》第二十五 章说:“道法自然”。可见虽然自然不是老子一个特别常用的词,但它的地位更尊 贵。
讨论自利,我们可以追溯到与墨翟同时代的杨朱的贵我思想,而儒家的荀子理论立足点性恶也是自利的前身。韩非把自利看成是人性一个真实的起点。这看似冷酷,却很是给人温暖,因为它一下子让你谅解了所有不愉快的人,不愉快的事。好多你想不清楚的社会现实,都找到了根基。
忠孝,从古至今都是被人们所歌颂的美德,忠于国家,孝训父母。很多人都只能做到其中一个方面,正所谓忠孝两难全。
中庸,是孔子在《论语•雍也》篇提出来的。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作为一种道德啊,它是最高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宋代理学家们的解释最接近孔子的本意,“中”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意思,“庸”就是平常的意思。研究《论语》非常有心得的杨伯峻先生说:中庸表示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其实就是折中的和平常的东西“。所谓中庸,就是没有特别的偏爱,时时保持一种超然的状态,妥当地处理现实的人与事,与时俱进地恪守合宜之道。
在生活中,不管是与人相处,还是说话做事都需要分寸感。 分寸感是很多时候把握事情的一个度,让我们懂得该做什么,要怎样做才最好。 有分寸感的人,是最让人舒服的人。
一直以来,“智”都是儒家理想人格中最重要的一个品质。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五常,说起来就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以前我们一听到封建社会的东西就觉得很鄙弃,但是我们现在看,“五常”中还是有不少合理的部分,和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有深层次的联系。我们现在也强调“智”,一个小孩子聪明不聪明,一个人在工作中机灵不机灵,或者一个人有没有学问,这个差不多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智慧的标准。但是在孔子看来,我们以上说的那些,仅仅是智的一个方面。智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一定要和儒家的仁爱思想联系在一起。没有“仁”作为基础,“智”就缺乏底蕴,充其量只能算作“小聪明”罢了。
“至仁”思想集中表述在《庄子》外篇中的《天运》和杂篇中的《庚桑楚》。庄子说的至仁,也就是极致的善,极致的爱,极致的关怀。对于这种极致的情感,庄子却从推翻儒家的情感入手来论述的。
至诚,在极致的真诚意义之外,还有坚定、执着、专一的的意味,是一种信仰和精进。 真诚的结果,就是洞悉。一个人能多大程度上去真实地面对了自己,也就可以多大程度上洞悉他人。
知足,不是一个深奥的道理,谁都知道。但是,知足,谁又能真正做到呢?为什么不能做到?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对知足的哲学意蕴并不了解。
正名,就是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
用人,说的是领导者驾驭人才的原则
我们都知道“见义勇为”这个词,其实这个词就出自《论语》,《论语》中说:“见义,勇为,见义而不为者,是无勇也。可见,勇,是义的依托。没有勇敢,勇气,就总是在该做出正确行为的时候退缩,错失时机,而事后却耿耿于怀。
我们现代人也经常说养生,主要是调养身心,以求长寿的意思。庄子的养生,则是以避祸存身为前提的。正如关于死生的那一集所言,庄子在生死观上,秉持的是一种顺随自然的态度,并不像普通人那样悦生恶死。死是不可避免的,但生的执著和企望应该是什么呢?在这一点上,庄子的回答和其他诸子并不相同。在庄子看来,儒家追求的名、墨家推崇的义、法家崇尚的权和纵横家追逐的利,都是伤害本性的毒药,是赘生的负担。
“气”是指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骇的活动能力,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输布、血液进行、津液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维持。“精”是基础,“精”转化为“气”,来引导全身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