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孟子说什么,总会有人跑来挑挑刺,而孟子也不客气,经常反驳得对方哑口无言,堪称辩论高手。
《庄子》是一部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典籍,其处世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家的生存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近代有学者认为庄子的“处世哲学”是“滑头主义,随便到底”,这一论述影响很大。以庄子学派自己的概念来说,如何安顿自身,应该叫“处身”,《达生》篇痀偻丈人承蜩寓言中痀偻丈人有“吾处身也”一语。用现代哲学概念来表达,处身论即是个体存在论。
真实与虚幻并不是绝对存在的,而是相对于自己所处的世界或者说是相对于自己所去区分并维持意识存在的世界。所谓真实,就是自己可以认知可以感知的、能够用于形成非我概念的、与自我意识的区分界限形成维持相关的外在世界;所谓虚幻,就是自己无法认知感知的、无法用于形成非我概念的、与自我的区分界限形成维持无关的外在世界。
博学、好问、善思,是史家笔下的孔子形象。其实现实生活中,这位圣贤也跟常人一样,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喜好。年少时,也冲动过、鲁莽过;青年时,为了求学,不耻下问;暮年时,因学生的早逝,也曾动情地长哭。让人敬佩的是,孔子丰富的学识,并不是如史书上所说的入“大学”所得,而是他终身勤学好问的结果。
儒家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常青藤,是中国文明构成的重要思想根基,时间赋予了它惊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的一般大众化内涵与人们的行知悄然融合,深刻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之中
何谓仁者?孟子说:仁者爱人。在过去的六十年里,冯老师由老师成长为先生,成为了博导的博导,他的仁者爱人之心,始终是一如既往地真挚,有温情、有智慧,也有力度,昨天有,今天有,明天也会继续有。
无为的目的,是让所有天地万物各有地方都能安顿。世间万物自然成长,自我纠正,不用你安定,天下自行安定。
墨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哲学派别之一,约产生于战国时期。创始人为墨翟。墨家是一个纪律严密的学术团体,其首领称“矩子”,其成员到各国为官必须推行墨家主张,所得俸禄亦须向团体奉献。墨家学派有前后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伦理及认识论问题;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
世人喜欢孔、孟并举,更以“亚圣”称誉孟子,意在强调孟子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对儒家道统的维护。但是,在探索孟子关于政治的观点与实践时,更应该关注孟子对孔子思想继承之外的独特性,例如,孟子对“君子之仕”与“君子之廉”的理解,就更为深入。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三代以来维系天下秩序的“礼乐”制度遇到严重的挑战。各诸侯国的诸侯以及他们的官员,卿、大夫、士们都不遵守礼乐制度。周天子已没有办法来控制天下秩序维护礼乐制度了。于是,诸侯国各行其是,各个阶层的贵族也都各行其是,谁也管不了谁。没有秩序便没有稳定,于是战争频繁,内乱频繁,百姓困苦不堪,更主要的是天下百姓无所遵循。
有言之教为之“训 ”,无言之教为之“风”,是指父母说出来并以此行事叫训,父母没有说但是做榜样叫风。她还说,我们常说的“富不过三代”是指道德传家,还有耕读传家、诗书传家等。
先秦诸子中,韩非子堪称“吐槽王”,《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守株待兔》《买椟还珠》等都出自《韩非子》。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强自信,慎独勤思使然。他的政治智慧与文化修养兼与,领导协调与担当魅力并蓄,独特的禀赋铸就了他诸多杰出的业绩,成为行业翘楚。
《中庸》一书,是在讲中庸的道理,简单来讲就是“以中为用”,其核心是“中”,后世也称为中道。“中”的观念是长期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而且超越时空,现在仍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社会。
周亚夫:功高震主少善终 ——史记人物之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