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履祥,先祖原姓刘,因避讳吴越王钱镠同音名,故改姓金。从小好学,初受学于王柏,后又学于何基,造诣益深,凡天文、地形、礼乐、田乘、兵谋、阴阳、律历之书,无不精研。时值南宋末年,政治动荡,虽绝意仕进,但未忘忧国。元兵围攻襄樊,履祥献策朝廷,建议以重兵由海道直趋燕蓟,且备叙海舶所经地形,历历可据以行,然未被采纳。德祐初年,南宋朝廷以迪功郎、史馆编校等职召任,坚辞不受。寻应严州知州聘,主讲钓台书院。宋亡,筑室隐居金华仁山下,讲学著书,以淑后进,许谦、柳贯皆出其门。元大德七年(1303)卒,至正年间谥文安。
编年体史书,附编六卷,夏燮,字嗛父,一字季里,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生于嘉庆五年(1800年),卒于光绪元年(1875年)。安徽当涂人。道光元年举人。
《东华录》是清代蒋良骐创作的史料长编。有“蒋录”﹑“王录”两种。乾隆三十年(1765)﹐重开国史馆﹐蒋良骐(字千之﹐广西全州人﹐乾隆辛未进士)任纂修﹐就《清实录》及其他官书文献摘录清初六朝五帝史料﹐成书三十二卷。全书内容按年月日顺序排次﹐起太祖天命元年(1616)﹐迄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以国史馆在东华门内﹐故题为《东华录》﹐通称《蒋氏东华录》。蒋录失于简略﹐但保存了传本所不载的一些重要史料﹐对研究清初历史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书系编年纪事体,是南宋高宗、孝宗两朝(1127——1189年)的编年史,体例略仿司马光《资治通鉴》,起于南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止于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初分《高宗圣政》、《孝宗圣政》两部,前者编藏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后者编成于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后节录为六十四卷。采录六十年大事,区分为兴复、任相、君道、治道、皇亲、官职、人才、礼乐、儒学、民政、兵事、财用、技术、道释、边事、灾祥等十五门,各门再有子目,共三百条。对于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江南地区的生产恢复和发展,以及政治设施等都有所记载。所收资料间有为他书所未见者,可作研究南宋初年历史的参考。其中第三十卷至第四十五卷已散失。
近人章钰撰。是记以胡刻《通鉴》为底本,参校宋刊本《通鉴》九种,明刻《通鉴》本一种,以及参阅张敦仁《资治通鉴刊本识误》、张瑛《资治通鉴校勘记》、熊罗宿《胡刻资治通鉴校字记》等书而成。
战国时诸侯国史记多毁于秦火。林氏按编年体,在《资治通鉴》、《通鉴纲目》基础上, 上接周贞定王元年,终于秦之统一,计战国二百四十八年历史,旁征博引,各以类!认,逐年编排,以成是编。前列战国舆图及说明, 简叙列国疆域分野,后附战国年表,于世次年表,名谥异同,均作叙述,其纪年世系不同,偶因事见者亦附载。编年书达“以论其世。之目的。
书成于咸平元年(998),大中祥符九年赵安仁、晁迥等又有增续。其中杨亿独立修成五十六卷。多据官方移牒访求的诸项资料,记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迄至道三年三月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名炅)在位二十余年事。现仅存残本,为原书卷二十六至三十五、四十一至四十五、七十六至八十共二十卷,其中十二卷出于南宋理宗朝重录写本,八卷出于传抄本。为宋朝仅存的实录文献。内容与《续资治通鉴长编,和《宋史》互有详略异同。清吴廷燮叫匕京经抚年翱于太宗朝知各路州府者,即多取资于此书。
其最早为至正刊本,次为成化朱英重刊本。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诏修宋史,然因体例、年号不一而未成。元惠宗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辽、金、宋三史。铁木儿塔识、贺惟一、张起巖、欧阳玄等七人任总裁官,还有史官斡玉伦徒、泰不华、于文传、贡师道、余阙、贾鲁、危素等23人,脱脱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辞职,中书右丞相阿鲁图继任,阿鲁图虽名为都总裁,但不谙汉字。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书,只用了两年半的时间。至正六年(1346年)在江浙行省予以刊刻。
该书反映了光绪朝的内政、外交、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大事。
《稽古录》是北宋司马光所撰写的一部历史读本,共20 卷,是《资治通鉴》的姊妹篇。该书包括《稽古录》、《历年图》、《国朝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三部分,书中于远古事但述梗概,至周共和元年(公元前 841年)始为编年,每年略举大事。
芮长恤[xù],生卒年月不详,明清之际学者。字嵩子,原名城。溧阳(今属江苏)人。明诸生。博极群书,文行为一时冠。与同邑陈名夏、赵理之、吴颖、彭旭、马世俊等合社讲学,以忠孝大义相切劘,称“濑上十三子”。甲申之变,名夏投义军,后入国朝,受长恤、彭旭等人讦骂。后名夏以大学士还乡求见一面,卒不可得。耕穷山中,足不履城市达40年。时人目为“真隐”。长恤在明时,初以制艺名,既而潜心理学,说:“学者自有富贵大路,安用科第为然欲得程朱真传者,须取《太极图》、《西铭》、《易传叙》、《春秋传叙》四篇,精研讨究,豁然无疑,然后可以上问濂、洛、关、闽之学。”又说:“昌黎(韩愈)一代儒宗,其学杂驳,故不见满二程。若学者求为韩子,不求为朱子,未可与言道也。”(《清史列传·儒林传上一》)生平端庄方正,一言一动心轨于道,学者多宗之。其为学博而能醇,经史疑义,考证尤精。曾认为《纲目分注》为赵师渊作,不出朱子之手,乃著《纲目分注补遗》。
明高汝栻撰。汝栻字中岩,号时翼,浙江钱塘人。明代之编年史,如陈建《皇明通纪》,编年纪事;卜世昌、屠衡补之,上于隆庆六年(1572);支大伦亦有世穆两朝编年史。汝栻以为皆不详审。
明张自勋撰。二十卷,又《校正凡例》、《附录》各一卷,《汇览》三卷。成于崇祯十六年(1643)。是书摘列《通鉴纲目》及考异、书法、发明、考证之文,而一一辨正其是非。《校正凡例》列朱熹凡例与刘友益书法凡例,而各著所疑。《附录》备列朱熹论《通鉴纲目》手书十二篇及有关序文,证明其书不但分注非朱熹手定,即正纲亦多出其门人赵师渊之手。《汇览》则列增删正纲的三千六百四十余字,订正分注的四百四十余字,为改正之本。而本书则发明改正之因由。分注不能悉载,《汇览》仅改岁首年号、君名、谥号之类,由于文字太繁,其他所当改者,则散见于本书之中。作者以为义详《续麟》,辞载《汇览》。二者详略互见,相辅为用,可相参阅。
南宋杨仲良曾取李氏书改编为纪事本末体,撰成《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一百五十卷。清人秦缃业、黄以周等即利用杨书,还原为编年体,以补李书《四库》辑本之佚文,其中杨书缺略者,旁采他书,加注于下。其余典籍所引《长编》原文或注语,亦均加采辑,纂成《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六十卷。此书起于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四月,止于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五月,为研究北宋历史的重要资料。
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