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以周(1828——1899),本名元同,后改以周,以元同为字,号儆季。浙江定海人。
康熙十七年(1678年)玄烨命库勒纳、叶方蔼等儒臣编撰此书作为日讲的教材并颁布天下。《日讲书经解义》对《尚书》逐篇逐节地训讲,其体例是:顶格列出经文,释文则低一格,儒臣取自汉宋以来诸家学说荟萃折衷,进行逐节训讲。《日讲书经解义》与一般的儒生注重训诂、音义的注释方法迥别,侧重于引申治国安邦、驭服人心的道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论:“大旨在敷陈政典,以昭宰驭之纲;开发心源,以端慎修之根本;而名物训诂,不复琐琐求详。盖圣人御宇,将上规尧舜,下挹成康,所学本与儒生异。”
刘逢禄(1776-1829),是清代经学家,字申受,号申甫,又号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人。年十八,补博士弟子员。年三十二,举顺天乡试。嘉庆十九年成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礼部主事。道光四年,补仪制司主事。于礼部十余年未迁。卒于官。逢禄祖纶,官至大学士,外祖庄存与,舅庄述祖,并以经述名世。逢禄尽传其学。为学务通大义,不专章句。
清龚元玠(1703-1784)撰。元玠字鸣玉,一字掾山,号畏斋,江西南昌(今南昌市)人。乾隆十九年进士,官贵州铜仁县知县,在任完善城建,倡修学宫。后降改教职,补抚州府教授。元玠少贫好读书,未曾从师学习,自学成材,博通群籍,历碌贯串,不仅为一家言。
元陈悦道撰。其自题曰邹次,不知何许人。书首冠以“科场备用”四字,盖亦当时坊本为科举经义而设者也。其书不全载经文,仅摘录其可以命题者载之。逐句诠解,各标举作文之窾要。盖王充耘《书义矜式》如今之程墨,而此书则如今之讲章。后来学者,揣摩拟题,不读全经,实自此滥觞。录而存之,知科举之学流为剽窃,已非一朝一夕之故。犹《易类》录王宗传,《礼类》录俞庭椿,著履霜坚冰,其来有渐,不可不纪其始也。书末原附《作义要诀》一卷,为新安倪士毅所辑。分《冒题》、《原题》、《讲题》、《结题》四则。又《作文诀》数则。尚具见当日程式。以世有别本,且论文之作不可附丽於《经部》,故著录於《诗文评类》,而此则从删焉。
杨守敬生于清道光十九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即1839年5月16日),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字云鹏,号惺吾(星吾、心物),晚年自号邻苏老人。籍贯湖北宜都,家居陆城。
国朝姜兆锡撰。兆锡有《周易本义述蕴》,已着录。是编以朱子命蔡沈作《书传》,甫越岁而朱子亡,其间未是正者颇多。
〖尚书疏衍〗四卷。明陈第著。自序谓少读《尚书》只读经不读传注,口诵心维,得其意于深思者颇多。近因宋元诸儒疑《古文尚书》为伪作,因著文数篇以辨。又参取古今注疏,附以自己心得著成此书。卷一《尚书》考、古文辨、引《书》证、《尚书评》四篇,皆为辨论梅□所献《古文尚.书》为不伪而作,以朱熹等所疑为非,排低梅□《尚书考异》、《尚书谱》二书,纯属失考。卷二《虞书》,卷三《夏书》、《商书》,卷四《周书》,凡名举若干条,进行考述,虽不由训诂人手,而绝少臆断空言。如论《洪范》非龟文等,足破诸儒穿凿附会之说。有《陈一斋全书》刊本、《四库全书》本。
经学著作。南宋陈大猷撰。2卷。此书继《尚书集传》之后而作,仿朱熹《四书或问》之例,辨疑问难,阐明《尚书集传》取舍诸说的缘故。大旨主陆九渊、杨简心学,所引朱熹、蔡沈之说,往往持有异论。嘉熙二年(1238)与《尚书集传》同表进于朝。有宋、元刊本。《四库全书》著录。
三十五卷。宋吕祖谦(详见《古周易》)撰。该书库书题为《增修东莱书说》,与《天禄琳琅书目》续编着录宋刊巾箱本同。
王树楠条记江声、孙星衍两家之失,又与吴汝纶相商榷,故名此书曰《尚书商谊》。本书对于字句训诂多有阐发,其卷三辨《康诰》、《酒诰》、《梓材》三篇的时代,以及《顾命》受册当在祖庙后,对于诸说都有所折衷。
徐时栋,因排行十三,故又称徐十三,号淡潺、淡斋,别号西湖外史,又号柳泉,徐时栋与友书信往来或收藏书画时常用此号,故学者多以柳泉先生称之。浙江鄞县(今宁波市区)人。一生著述三十余种,他“以古文名世⑸”,著有文集四十卷,“余事为诗人⑹”著有诗集十八卷,浩浩万千言,而他的说经之作《尚书逸汤誓考》六卷更是为学者所推崇,以至于后学者提徐柳泉时,必提他的这部绝笔之作。
二十卷。宋钱时撰。时字子是,人称“融堂先生”,两浙路淳安(今属浙江省)人。南宋经学家。时自幼奇伟不群,无意于功名仕途,潜心钻研理学,曾主讲于象山书院,嘉熙中以丞相乔行简荐,授秘阁校勘,迁史馆检阅,不久求去,授江东帅属而归。时学出于杨简,主张发明人心,属金溪学派。所着除《融堂书解》之外,尚有《周易释传》、《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融堂书解》又称《尚书演义》。该书说解《尚书》,尤注重阐明《书序》,每篇之首,皆条陈大旨,至于逸书之序,则参考《史记》,核其时事以释篇题,复采他书所引马融、郑玄《书》注引申其义。至经文说解,则兼采儒成说,不专主一家之学,他家说解未安者,则直抒心得,不为曲说所惑,见解不乏精到之处。该书原本久佚,《永乐大典》所载缺《伊训》、《梓材》、《秦誓》三篇,《说命》、《吕刑》亦间有缺文,其余篇帙保存完好,库书即从《永乐大典》移录,又该书朱彝尊《经义考》着录为八卷,以篇帙颇繁,库书析为二十卷。该书现存版本有聚珍本、闽覆本、杭缩本。
一九二四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皇宫。北洋政府组织清室善后委,负责接收清点清廷文物图书,清点过程中,在故宫内发现了与其他字书杂物放置在一起的“四库全书荟要”,所幸该书不仅完整无缺,而且触手如新,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这部世间孤本竟得以保存下来,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党政府把“荟要”连同故宫文物运至西南,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在窜逃之际,又把“荟要”运到台湾。一九八五年,台湾世界书局将此书影印出版,精装十六本,共五百册。 由于海峡阻隔,我们暂时无法“睹‘四库全书荟要’”的真容,但是,吉林出版集团对于“荟要”的影印出版,却在某种程度上稍减我们的遗憾。这也是这部中华文化的珍品首次在大陆印行。它的出版印行,无论是对于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还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其积极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四库全书荟要”本来就是书中精品,再辅之以现代的印刷技术,这套黻书也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大小图书馆和个人收藏的珍品。
清代学者孙星衍所作的重要尚书研究著作。因为只疏今文28篇与泰誓篇,而不注伪古文尚书二十五篇,所以内容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