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3000公里的滇藏茶马古道,版纳、丽江、拉萨三座千年古城,让美味与传奇穿越星光夜市、四方街、八廓街,在大连遇见更美的时光。
“丝绸之路”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条连接东方与西方的贸易、文化、经济和政治之路。虽然在张骞出使西域前,欧亚大陆的交通已然发生,但其实不畅通。而在张骞凿空后,“丝绸之路”即中国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陆上路线才得以全面开通。
骑在马背上的张骞,手持使节,目光坚毅地注视着远方,烈烈劲风吹拂着他冰冷而刚毅的面庞,自在甘泉宫从武帝手中接过使节节杖的那一刻起,张骞就不再言笑。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沉沉地压在他的肩上,他知道此行对汉朝的意义,也知道此行的艰辛。
如果穿越回唐代,估计能发现那时人们饮食的丰富,饆饠、透花糍、槐叶冷淘……仅仅听到这些美食的名字,就已经令人馋涎欲滴了。从品类繁多的菜品,到花样翻新的面食,还有各种新鲜水果和层出不穷的吃法,唐代美食在寻常巷陌之中都不难寻见,酸甜苦辣咸,饮食背后是充满烟火气的市井生活。
中国的饮食有自己的特征,与外国的,特别是欧美的饮食文化有不同的地方。其实这些特征从一些最表面现象中都可以看得见,往往是“形而下”的,停留在“器”的层面东西,所以大家习以为常。
书院是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所谓独特,我以为大概是因为它既非官学,亦非纯粹的私学,但又与官府、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直得到各级官府的支持和资助。但书院又非官学,书院的科目设置、讲论内容都由著名学者担任的书院山长、主讲设定与主持,官府干涉有限。书院与官学既相区别又有联系,故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使中国教育由古代迈入现代,便能自然衔接而水到渠成了。
宋代的饮食体制和饮食文化是对前代的历史总结。特别是在南宋时,国都临安的饮食文化更是达到了宋代的高峰,在中国饮食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们国家迎来新一轮波澜壮阔的工商业发展高潮,如何重新审视悠长的中国古代商业和商人成长史,从中取得有益的镜鉴呢?
为政之要,首在用人。一个国家的政治能否凝聚人心、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把合适的标尺把真正优秀的人才选到重要岗位。从中国的政治实践来看,从先秦的乡里举荐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再到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干部“四化”方针、好干部“五个标准”,选贤任能一直是人才选拔任用的标尺,是中国政治领导人和各级领导干部产生的重要制度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近百年依然保持蓬勃生机的关键所在。
南充作为“中国绸都”“丝绸源点”,栽桑养蚕历史超过了5000年,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产业配套最齐全的丝绸工业产区,是四川省规划的“蚕桑丝绸文化旅游名城”。
重走“万里茶道”,再现汇通天下盛况;感受晋商精神,深思商业盛衰背后的跌宕更迭,既是对这段辉煌历史的深刻缅怀,更是为推动山西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把天下人之熙熙攘攘、东奔西忙,归结为皆为“利来”“利往”。无论身份高低贵贱,无论身处城市乡野,为了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人们就要精心筹谋,辛勤劳动。商业活动就是辛勤劳动中的一种。
当我们在历史中追溯企业家精神时候,发现企业家活动在公元前数千年前已经存在,而所谓“光从东方来”,不仅包括文明等领域,也包括商业。
茶马古道在我国西南的横断山脉间蜿蜒,串联着高原的千年时光,也串联着众多民族同胞的心和梦。其所经地区,有高山峡谷、密林雪峰、悬崖峭壁、激流荒野,故必然崎岖坎坷、艰险重重。
两千多年来的历史充分证明,儒家学说可以为我们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总结、研究,取其精华,剔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