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字玄照,后避清圣祖康熙玄烨的名讳,改字元照,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祖父王世贞(1526年— 1590年)是晚明著名文人、鉴藏家和显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精古诗文,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为文坛盟主;富收藏,尔雅楼中藏书万卷,书画文物无数;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艺苑后言》等。
王翚自幼嗜画,继承家学,又随学黄公望画法的同乡张珂学画,很早便表现出非凡的绘画才能。
李营丘平林散牧图。营丘李夫子天下山水师放笔写寒林千金难易之。昔米海岳己欲作无李论营丘真迹之难得久矣此帧乃上海潘光禄家藏前后有名人题跋本作一卷自董文敏获之遂割去题跋装为册页以冠诸画。耕煙散人王翬识,辛卯六月九日。
王翚的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二十五岁以前,他主要是临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画风中能看出别人的影子。三十五岁到六十岁是他的创作中期,是他真正融汇南北,运泽前古的精采时段,此时,他不仅创意闯劲十足,而且在技法上也专心精意,不敢苟简,此一阶段,他仍有不少摹仿古人之作,但比之早期有很大不同,“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由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
画中以圆转重叠、突兀高耸的山峰为主体,山溪逶迤前行,涟漪阵起,秋波荡漾,两岸林木,红翠相间,整个画中意境深幽,秋气袭人。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构景繁密,山势云动,境界深奇。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干笔皴擦,浓墨点苔, 既显浓密厚重,又鲜艳夺目,光彩熠熠。
王翚将黄公望、王蒙的书法性用笔与巨然、范宽的构图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华滋浑厚、气势勃发的山水画风格。
此卷临摹五代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是其典型之作。作品描绘江南夏日山水景色,江面开阔,江水微茫,山体重叠,山势绵长。整体结构既有轻快的节奏,又有紧张起伏的顿挫,阴阳向背,虚虚实实,章法变化极为丰富。草木丰茂,云雾显晦,道路交通曲折,渔舟、帆影、茅亭掩映点缀,使全画清幽灵动,生趣盎然。作品干笔、湿笔并用,而且多以细笔皴擦,墨色滋润,干净明洁。画面有真实生动的物象刻画,同时又有着对笔墨形式美的充分体现。
此图为仿唐寅山水,用笔轻灵,气韵生动,图中山石主要以渴笔淡墨画成,显得松秀温润,以干焦浓墨点苔,使画面更显苍润互济。着色古雅明快,色墨相映,不同凡格。款署“己未中秋前二日仿唐解0溪山晴霭图。石谷王翬。
此图中老梅劲竹苍松怪石,溪水小桥亭园雅士,空中小鸟展翅,更显天际之辽阔苍茫。用笔老辣细密。 画上自题:夏五吟梅图。芳洲先生旧居儒溪 , 有亭曰碧芳,颇擅林木之胜。亭前老梅一株,五月花开特盛, 一时名流咸赋诗纪之。此辛丑间事也,距今五十余年,属予补图 , 因志其概,傅向日旧观,恍然心目,亦一佳话也。康熙甲午五月,耕烟散人王辈识。
画面布局饱满,内容丰富,山势、流水上下贯通。树石皴法笔触细腻,在水口的描绘上极具动感,显示出作者高超的绘画技艺。画面风格松秀温润,着色古雅明快,色墨相映,不同凡格。从总体风格上看似为王翚六、七十岁时作品。画面右上作者自题诗一首,署款“仿黄鹤山人,石谷子王翚”。钤白文方印“王翚之印”、“石谷”。
王翬清代画家,在名师的指导下,他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游历山川,画艺终登堂入室,声誉益著。康熙三十年(1691年)奉诏入京,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三年后完成,遂荣归故里,以画终其一生。他的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影响后世颇深。
图上山岩有着倾斜的走向,构成奇特宏伟的山形,充满动势。全画笔墨清润,多勾染少皴纹,画树以细笔勾勒,设色以石绿、赭石、白粉为主,正是画雪景之古法表现。
王翬清代画家。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剑门樵客、乌目山人、清晖老人等,江苏常熟人。画有家学,初拜张珂为师,专摹元代黄公望的山水画。后转师王鉴,画艺大进。经王鉴推荐,他又师王时敏。在名师的指导下,他悉心临摹历代佳作且游历山川,画艺终登堂入室,声誉益著。
《仿巨然山水图》画层峦叠嶂,杂木长松,构图繁而用笔简,华滋苍润,山石淡皴浓点,用大小披麻皴,树木兼取枯枝蟹瓜夹叶,各尽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