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舟竞渡,龙粽飘香,又是一年端午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家庭团圆、朋友聚会和传统民俗活动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端午凝结的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依然在传承,蕴含的家国情怀更在新时代里发扬光大。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节期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我国传统民俗中有两个有趣的节日,一个是端午,一个是重阳。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都是日月重叠。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和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节。
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据统计,端午节的别称多达二十余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节日,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它起源于中国古代,日期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的说法。虽说法很多,但以纪念屈原最为流行,也影响最深最广,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香”。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一首《渔家傲》中曾有着这样的描写:“五色新丝缠角粽,菖蒲酒美清尊共。”唐玄宗李隆基在《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中也曾写道:“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端午是极具中华文明风韵及气节的传统节日,旧时诸多文人墨客都以端午为题,留下无数诗词名篇。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里,端午节的名称最多,这意味着这个节日的习俗也多。而在所有的节庆活动中,最热闹、最有观赏性和趣味性的,无疑是扒龙舟了。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的粽子好吃,艾草飘香,关于这个节日的说法也耐人寻味,带着香气。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五”通“午”,“五”为阳数,又因“挂菖蒲”“兰汤洗浴”之俗,故端午节又名端阳节、菖蒲节、浴兰节等。在传统节日体系中,端午节非常重要,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球类运动在中国的历史记载,相传有四千年以上,可谓久矣。球的古名叫“鞠”,《荆楚岁时记》转述刘向《别录》云:“寒食蹴鞠,黄帝所造,以练武士,本兵势也。或云起于战国,鞠与球同,古人蹋蹴以为戏也。”寒食之成为节日,既在春秋以后,所谓黄帝造鞠,自然也靠不住,起于战国之说,较近事实,因为《战国策》、《史记》和《汉书》可为佐证。《战国策》:“六博蹋鞠。”《史记.扁鹊传》:“雪后蹴鞠。”《汉书.艺文志》中有《蹴鞠经》,想彼时对于球类运动的技术和规则都已有相当的研究了。
新新人类喜欢过节,古今中外什么节都一并拿来,老节过新节也过,过得不过瘾了,创造个节再过,只为多图一点热闹开心,或者有各种送礼或收礼的理由。只是那些老节,因是农历计算的缘故,也因没能像那些新创造的节日,是因需而风行的,就需要提醒,比如立夏,比如重阳,比如端午。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前人咏柳的名句。柳是春天的象征,春到柳先知。“春风又绿江南岸”,想来先绿的定是岸边垂柳。柳轻柔多姿、婀娜迷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最受人们喜爱。柳树与中华民族也有不解之缘,千百年来,人们爱柳、植柳、咏柳,也留下了许多与柳有关的民俗。三月春深,已是“万条垂下绿丝绦”、“一树春风千万枝”之时,于是,很多活动便围绕着柳树展开。
成语平分秋色,本义说的就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秋分——因为这一天昼夜等长。秋分的概念早于中秋,也就成了“中秋”的更早表述。在现代气象学和传统文化里,秋分是节气,中秋是节日;而在唐朝以前中秋节还没确定的时候,秋分就是那时的“中秋节”,只不过那时还不叫“中秋节”,而叫祭月节。
昨天,奉化“云上小镇”大堰在湖边桥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雅集·粽情大堰”民俗活动,100多名游客穿上汉服,体验沐兰汤、打陀螺、投壶等传统游戏,一起学画团扇、做香囊,在浓郁古风中体会端午“味道”。图为游客身着汉服持弓“射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