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汉族特有的文学形式。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其他国家。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大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传统春联是用毛笔书写,但亦有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
狗年春联,一般在通用春联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狗的元素。因为生肖春联也是对联的一大重要门类,所以也有很多经典作品传世。
从传统的春节习俗上来说,贴春联是春节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
逛庙会,集吃喝玩乐于一体,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有各种民俗表演,如舞龙舞狮、杂技、花会等,庙会具有祈福: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百姓安康的美好寓意。
爆竹声声,除旧迎新,燃放炮竹以驱逐瘟神,体现古代人民渴求安泰,每到新春佳节,鞭炮声此起彼伏,给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家长要安全燃放烟花爆竹,教育孩子不要燃放,观看时要有家长在场,安全燃放、快乐万家。
春节期间走访拜年,是新年传统习俗之一,人们相互表达美好的祝愿,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家长教孩子学会尊老爱幼,拜年的时候,要说一些吉祥话:新年大吉、恭喜发财、身体健康、阖家欢乐,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做一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年夜饭后,长辈要将压岁钱给晚辈,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保佑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表达出长辈对晚辈,关切爱护之情。还有晚辈给家里老人压岁钱,这时候的“岁”是指年岁,晚辈期盼老人健康长寿,家长可以通过压岁钱,对孩子进行钱财教育,给孩子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和金钱观。
除夕守岁是年俗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灯烛通宵不灭,象征把一切邪瘟病疫驱走,一起等待辞旧迎新的时刻。父母可以允许孩子在除夕夜,晚一点再睡觉,让孩子和家人一起守岁,领悟辞旧迎新的寓意,新的一年里,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年夜饭是春节习俗之一,阖家团圆围坐桌旁,丰盛的菜肴摆满一桌,鸡寓意大吉大利,鱼寓意年年有余,肉寓意生活富足,饺子寓意吉祥如意,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家长让孩子一起参与做饭,如简单的摘菜、洗菜、摆盘,和孩子说说食物的寓意,讲解膳食的营养价值,教育孩子不挑食,爱惜粮食不浪费,品尝年夜饭的美味,感受饭菜里的情感,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全家团聚,美酒佳肴、互诉衷肠,感受家的温暖和幸福味道。
贴年红,中国传统的过年习俗,腊月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粘贴春联、门神、年画等,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寄予对新年的美好期盼。父母和孩子一起写春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文学形式,教孩子巧手画“福”字,带着孩子一起剪窗花,体验亲子创作的快乐,让孩子参与贴年红,福字倒着贴,表示“福气已到”,让孩子感受春节气息,传承春节民俗文化精神。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家家户户都要年终大扫除,干干净净迎新年,体现中国人民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习惯。孩子作为家庭成员,父母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感受对家庭的归属感。
祭灶是小年的主要习俗,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灶神掌管着,人间衣食与祸福大权,灶神信仰,体现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的追求,寄托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祭灶节这一天,人们张贴新的灶神画像,祭灶仪式结束后,食用灶糖等祭灶食品。
过年前,家家户户都要采购很多东西,吃喝、穿戴、器具、年红等,这些统称为“年货”,办年货是过春节的重要活动,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其中,先列好采购清单,然后商量购买方式和地点,最后和孩子一起进行采购。通过置办年货,让孩子学习食物知识,了解饮食文化,让孩子对过年充满期待,体会家庭成员的责任感。